重症患者气道管理:吸痰操作的黄金法则与风险规避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维持患者气道通畅是挽救生命、促进康复的关键一环。对于因病情导致自主排痰能力减弱或丧失的重症患者,吸痰操作成为保障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然而,吸痰操作并非简单的 “一吸了之”,若操作不当,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掌握吸痰操作的黄金法则,有效规避风险,是每位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都应了解的重要知识。

  吸痰操作的核心原则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气道处于敏感脆弱状态,一旦发生感染,将极大增加治疗难度和患者痛苦。因此,无菌操作是吸痰的首要原则。操作前,医护人员需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避免重复使用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吸痰装置的连接管路、储液瓶等部件也要定期更换和消毒。

  按需吸痰,避免过度操作

  吸痰并非越频繁越好,过度吸痰会刺激气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出血,甚至引发气道痉挛。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痰液性状和量等,判断是否需要吸痰。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费力,血氧饱和度下降,听诊肺部有明显痰鸣音时,可考虑进行吸痰操作。同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吸痰,保护气道黏膜的完整性。

  轻柔操作,减少气道刺激

  吸痰管插入和退出过程中,动作必须轻柔、迅速。插入时,应关闭负压,避免负压对气道黏膜造成损伤;到达预定深度后,再开启负压,边旋转边缓慢退出吸痰管,确保痰液被有效吸出。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呛咳、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吸氧等处理。

  吸痰操作的标准流程

  操作前准备

  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需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连接是否正确,调节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300 - 400毫米汞柱,儿童 250 - 300毫米汞柱,婴幼儿 100 - 200毫米汞柱)。准备好无菌生理盐水,用于湿润吸痰管和冲洗痰液,同时准备好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操作过程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一般为半卧位或侧卧位,以利于痰液引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配合。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戴手套、连接吸痰管,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前端,关闭负压后将吸痰管插入气道,到达合适深度后开启负压,轻柔地旋转退出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秒,避免患者缺氧。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痰液情况。

  操作后处理

  吸痰结束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和连接管路,防止痰液堵塞。清理用物,将一次性吸痰管等医疗废物按规定处理。观察患者吸痰后的呼吸状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吸痰效果。

  吸痰操作的风险规避

  预防低氧血症

  吸痰过程中,患者可能因短暂的气道阻塞和负压吸引导致低氧血症。为降低风险,操作前可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2 - 3 分钟,提高体内氧储备;吸痰时动作迅速,尽量缩短操作时间;操作后继续给予吸氧,直至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基线水平。

  避免气道黏膜损伤

  除了轻柔操作外,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也至关重要。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内导管内径的1/2.过粗的吸痰管容易损伤气道黏膜。同时,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吸引,防止局部黏膜损伤。

  防止感染传播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吸痰装置和相关耗材,做好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使用专用的吸痰装置,防止感染传播。

  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风险博弈的“战役”,吸痰操作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遵循吸痰操作的黄金法则,有效规避风险,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重症患者的气道通畅保驾护航,助力患者早日康复。(廊坊市安次区医院  王雨薇)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05-14/72904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