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伤口护理避坑指南:普外与骨科患者都该知道的细节

  手术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术后伤口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进程与健康安全。然而,许多普外与骨科患者在护理伤口时,常因认知不足陷入误区,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感染等问题。掌握正确的护理细节,避开常见“雷区”,才能为伤口愈合保驾护航。

  普外与骨科术后伤口的不同特点

  普外手术,如胃肠手术、胆囊切除术等,伤口多位于腹部、体表等部位,面积相对较小,但容易受到消化液、汗液等污染,且患者在术后活动时,腹部肌肉的收缩可能对伤口造成牵拉。骨科手术,像骨折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伤口往往较大且较深,常涉及骨骼、肌肉等组织,愈合时间长,同时还需要配合石膏、支具等辅助固定,这使得伤口护理难度增加,容易因局部压迫、潮湿滋生细菌。

  术后伤口护理常见误区

  1、过度清洁与频繁换药

  部分患者认为多清洗、勤换药能让伤口更快愈合,于是频繁用清水或刺激性较强的消毒液冲洗伤口。事实上,过度清洁会破坏伤口表面形成的保护膜,刺激新生组织,导致伤口愈合延迟;频繁换药不仅增加伤口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风险,还可能因揭除纱布时损伤新生肉芽组织。普外手术伤口若换药过于频繁,还可能导致局部温度降低,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愈合。

  2、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民间 “土方”

  有些患者担心伤口感染,自行使用抗生素药膏涂抹,或轻信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民间“土方”,如涂抹草木灰、牙膏等。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局部菌群失调,增加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而民间 “土方” 成分复杂,容易引发伤口过敏、感染,加重病情。骨科手术伤口因深度较深,使用这些 “土方” 后,感染的后果更为严重。

  3、忽视伤口观察与异常处理

  不少患者认为只要伤口不疼不痒就没问题,忽略了日常对伤口的观察。实际上,伤口愈合过程中,需要关注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发热、疼痛加剧等情况。普外伤口若出现黄绿色渗液,可能是感染的迹象;骨科伤口若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升高,可能提示深部组织感染,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4、过早活动与不当姿势

  普外患者在伤口未完全愈合时,过早进行剧烈运动或大幅度弯腰、咳嗽等动作,会增加腹部压力,导致伤口裂开;骨科患者则可能因急于恢复,在固定装置未拆除时过度活动受伤肢体,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造成内固定物松动、移位。

  科学的伤口护理方法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术后初期,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伤口清洁,一般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定的消毒液轻轻擦拭。避免伤口沾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敷料覆盖伤口。普外患者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干净衣物;骨科患者要保持石膏、支具内部的干燥,若发现潮湿,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2、规范换药与敷料更换

  换药频率应遵循医嘱,一般术后前几天换药较为频繁,之后逐渐减少。换药时,要使用无菌器械,轻柔地揭除纱布,避免损伤伤口。若发现敷料被渗液浸透,应及时更换。对于骨科伤口,换药时要注意观察固定装置周围的皮肤情况,防止压疮发生。

  3、正确使用药物

  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如有需要,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若伤口出现瘙痒等不适,不要搔抓,可告知医生,采取适当的止痒措施。

  4、合理活动与休息

  普外患者术后可根据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如散步、深呼吸等,但要避免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骨科患者在康复早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收缩练习,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减轻伤口负担。

  术后伤口护理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普外与骨科患者只有避开常见误区,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保持耐心和细心,才能促进伤口顺利愈合,早日恢复健康。(石家庄顺康医院 崔凤姣)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05-14/72904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