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何江弘呼吁“颅脑创伤康复关口前移”

10月26日,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的“颅脑创伤康复专题学术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聚焦颅脑创伤后康复治疗的新理念、新技术与多学科协作模式,旨在推动康复干预尽早、深度融入诊疗全过程,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与会专家强调,打破“先救命、再康复”的传统序列式治疗观念,建立“边救治、边康复”的一体化策略,是提升颅脑创伤整体救治水平的关键。

一、康复干预时机前移:从“稳定后”到“尽早介入”的范式转变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强烈呼吁改变颅脑创伤后“待病情完全稳定再转康复科”的常规做法,强调康复介入时机对最终疗效的决定性影响。

会议指出,长期以来,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路径通常是在神经外科或神经重症医学科完成急性期手术及生命支持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状况不再恶化后,方才考虑转入康复专科进行后续治疗。这种做法虽在保障急性期医疗安全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在客观上导致了康复时机的显著延迟。

专家们援引大量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证据指出,大脑在遭受创伤后,其可塑性在损伤早期最为活跃。错过早期黄金干预期,不仅可能使患者错失功能恢复的最佳窗口,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继发性并发症风险增加,这些并发症本身会阻碍康复进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会议一致认为,康复干预不应被视为急性期治疗结束后的“后续选项”,而应是急性期治疗伊始就同步规划、尽早介入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即使是危重患者,在ICU期间即可开始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早期促醒刺激等在内的基础性康复措施。

 

二、康复理念全域扩展:从“专科专属”到“临床通用”的技术普及

会议达成的另一项重要共识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和技能,其边界已远远超出传统“康复科”的范畴,正逐渐成为所有相关临床学科,尤其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掌握和应用的通用性核心技术。

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康复常被狭义理解为在康复科进行的、以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为主的训练。然而,本次会议鲜明地提出,康复的核心内涵是“功能恢复与重建”,这是一切医疗行为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康复理念和技术应当贯穿于颅脑创伤患者诊疗的全链条、全周期。

这意味着,神经外科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进行重症监护时,就应具备康复思维,考虑如何为患者后续的功能恢复创造最佳条件、减少医源性损伤;在围手术期及急性期治疗阶段,就应积极应用早期体位管理、 sensory stimulation(感觉刺激)、预防并发症的康复技术等。康复不再是某个科室的“专利”,而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MDT)共同承担的责任。会议倡导,应加强神经外科医师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对康复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将基本康复评估与干预手段融入日常临床实践,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功能恢复的无缝衔接。

三、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创新:何江弘团队引领外科与智能康复深度融合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倡导者和组织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本次会议的主任委员何江弘教授,结合其深耕的慢性意识障碍(俗称“植物人”)促醒治疗领域,分享了将前沿康复技术与外科治疗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何江弘教授介绍,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是颅脑创伤中最严重、最复杂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治疗远非简单的生命维持或被动活动肢体,而是需要一套集外科干预、神经调控、智能化主动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治疗体系。在其团队的工作中,康复技术被提升到与手术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区别于传统的、以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预防压疮为主的被动康复,何江弘团队强调并大量应用需要患者主动参与、甚至依赖其神经信号反馈的“智能康复”技术。例如:脑机接口(BCI)驱动训练: 通过解读患者的脑电信号,驱动外部设备(如机械手、虚拟环境),实现患者意识支配下的上肢/手功能训练,同时激发全脑认知功能的参与和恢复。

智能化认知功能训练: 利用定制化的计算机程序,对患者进行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定向训练。

先进辅具支持下的大强度功能训练: 如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合悬吊减重系统,使严重乏力的患者能够早期进行模拟正常生理模式的步行训练,重塑运动控制能力。

何江弘教授指出,这种“外科手术创造恢复条件(如通过脊髓电刺激、深部脑刺激等促醒手术改善脑网络功能),智能康复技术最大化功能重塑”的模式,实现了“1+1>2”的效应。其团队在该领域的探索已取得显著进展,相关临床研究成果表明,这种深度融合模式能有效提升部分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改善神经功能,为众多严重失能失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该综合治疗模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颅脑创伤,特别是极重度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新范式。

本次会议通过深入探讨,明确了颅脑创伤救治中早期康复介入的紧迫性、康复理念与技术全域推广的必要性,以及在外科引领下融合智能化康复技术对于攻克诊疗难题(如慢性意识障碍)的巨大潜力。与会专家呼吁,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打破科室壁垒,推动康复理念与技术前移、下沉、普及,最终惠及广大颅脑创伤患者。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5-10-27/74940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