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防筛科普分会场在京成功举办

  • 2025-08-20 12:35:01   
  • 李明朝
  • 快讯

2025年4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肿瘤防筛委员会、媒体传播委员会及肿瘤康复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在北京望京昆泰嘉晟酒店隆重举行。其中由百济神州公益支持的CACA整合防筛分会场,作为大会核心板块,聚焦肿瘤防治最前沿领域,以“科普防筛中国策,智绘蓝图护万家”为主题,以“政策领航、技术突破、全民共建”为脉络,汇聚科普传播、预防筛查、媒体融合、康复管理等四大领域的精锐力量共计100余人,通过主旨报告、圆桌讨论、互动分享、新书发布等环节,共同构建我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高水平对话平台,共探癌症早筛早诊创新路径,为健康中国建设凝聚行业智慧。

行业领袖擘画蓝图:防筛科普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癌症防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他结合《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表示:“推动‘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体系落地,将科普与筛查、预防深度融合,将有助于达成2030年实现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战略目标”。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科普委员会执行主任田艳涛教授从临床实践出发,揭示公众认知痛点:“‘无症状即无病’的误区仍普遍存在,早筛科普需打破‘筛查等于寻病’的偏见。”他高度肯定本次大会的创新设计,认为新书发布、谣言粉碎、圆桌讨论等环节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癌症早筛科普事业。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媒体传播委员会执行主任支修益教授以肺癌防治为例,揭示技术革新与科普传播协同上升的效应:“从对胸片筛查的不精准到低剂量螺旋CT普及,早筛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癌症早期检出率。而经过常年科普行动的耕耘,公众认知普遍提高,主动远离吸烟等危险因素,二者结合下,五年生存率等防控指标显著改善。”同时,他也呼吁行业直面“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公众认知存在偏差”三大挑战,构建多方联动的防控网络。

分会场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小兵教授以“防筛科普是治病救人的前置处方”为核心观点,分享了过去十余年基层科普见闻:“许多‘发现即晚期’的悲剧,源于公众对早筛常识的漠视与抗拒。”

由陈天辉教授、陈小兵教授共同主译的《结直肠癌筛查》中文版,成为破解公众认知难题的金钥匙,本书结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本土化设计,为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提供了实用指南。

主旨报告聚焦实践:全球经验与本土创新并重

在“政策领航·全球视野启新篇”板块中,首先举行了《结直肠癌筛查》中文版新书发布仪式。这部作品不仅是国际指南的本土化最新成果,更是结合我国国情打造的早筛科普强大载体。

浙江大学陈天辉教授详解《癌症早筛综合效果评估:周期法提供结直肠癌系列长期生存数据》,强调周期法在评估筛查长期效益中的科学价值。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防筛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杜灵彬教授系统介绍浙江省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经验,分享如何通过多级协作机制提升筛查覆盖率与早期诊断率。

中国抗癌大肠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李国东教授基于结直肠癌筛查的意义及国内外筛查现状对比,阐述了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等阳性管理策略及随访意义,并针对哈尔滨市“消化系统肿瘤及四高”等医疗民生项目进行了汇报。

“智数赋能·早筛技术破界行”板块中,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庄翔教授以《筛查点亮的那些光》展现基层筛查实践,强调技术普惠对偏远地区的重要意义;

深睿医疗陈小强高级工程师基于《智能医疗在肺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与展望》勾勒了智能医疗前景,解析肺结节AI产品等的应用现状,并预测了AI技术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河南省肿瘤医院万百顺教授则从《典籍里的医学之谜》切入,借助扁鹊见蔡桓公、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和徐达蒸鹅的经典故事,以历史视角阐释“防未病”的永恒价值。

圆桌对话直面痛点:全链条防控与跨界整合

“全民共建·防筛生态织锦绣”板块的两场圆桌讨论引发深度思考。首场讨论由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淼教授主持,聚焦“癌症全链条防控的经验”,河南省肿瘤医院张鹏教授呼吁借助MDT整合所有资源,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效果,建立筛查阳性患者管理闭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锁爱莉教授指出结肠癌、肝癌借助早诊早筛都可以预防;《生命时报》董长喜老师则强调医学科普需要创新科普形式,实现知识破圈,需用大众化语言重构科普内容;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耿刚教授提出利用科普推广中医文化和治病防病理念,抓住核心科普点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寿光市人民医院崔勇教授结合本地民情,分享了山东本地县域筛查管理模式的相关经验。

第二场圆桌讨论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靳佳丽老师主持,跨界专家共议“整合思维赋能精准防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秀琴教授提出经济和传统观念因素是城乡癌症依从性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提升癌症早筛认知和政府干预是两大可行策略;国家癌症中心王飞副研究员表示提升癌症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重要目标,平衡癌症筛查的收益、危害和费用也十分关键,当前区域防控评估体系正处于探索中;百度健康李宁老师指出不同时代的科普各有其特点,在AIGC时代我们需要从大数据角度分析公众早筛信息需求,指出构建权威知识图谱的必要性;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李淼教授指出传帮带、下基层,支持患者建立信心对抗肿瘤,是做好欠发达地区肿瘤防筛宣教的重要举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龙江教授指出寻找高危人群是胰腺癌筛查的第一步,糖尿病人群、慢性胰腺炎及囊性肿瘤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圆桌讨论中融入互动环节,专家现场解析误区、解答疑问,观众通过抢答深化科学认知。与会者积极建言,专家针对性解答筛查落地难题,凸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践导向。

闭幕展望:凝聚共识启新程 共绘健康中国新图景

大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本次分会场通过政策解读、技术研讨、案例分享与跨界对话,为癌症早筛早诊事业标注了清晰的发展坐标——以科普创新打破认知壁垒,以整合思维弥合资源鸿沟,以全民参与构筑防控长城。

这场集行业智慧与科技力量于一体的盛会,生动诠释了“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深刻内涵,更为《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实践范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抗癌协会将继续携手各界同仁,以科学之光驱散疾病阴霾,以人文之暖护佑万家安康,共同书写“癌症可防可控,健康触手可及”的时代答卷!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5-08-20/73804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