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基孔肯雅热,尼美舒利获专家推荐

  • 2025-08-04 19:03:07    健康中国App
  • 李明朝
  • 快讯

近期,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面对这一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国家疾控局已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防控。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与规范的治疗原则,是应对疾病的关键。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通过受感染伊蚊的叮咬进入人体,而伊蚊一旦感染将终生带毒,通过再次叮咬传播给更多人。

识别典型症状 抓住黄金就医期

感染病毒后,多数人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此时无症状但病毒已在体内繁殖),随后进入症状明显的发病阶段。

若被蚊虫叮咬后3~7天内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或肌肉关节痛,务必立即就近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预防是关键  织密防蚊“网”

基孔肯雅热疫苗尚未进入中国,防蚊灭蚊是阻断传播的核心手段。每个人都是防控链条的重要一环,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清除蚊虫孳生地,从源头“断粮”。伊蚊喜在小型积水处产卵,居民需定期清理阳台、院落、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易积水容器,空置容器倒置存放,水缸、水桶等储水容器需加盖,每周换水并冲洗内壁,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

(二)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叮咬机会。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在暴露部位涂抹含DEET(避蚊胺)的防蚊喷雾;居家时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尤其在清晨、傍晚等伊蚊活跃时段加强防护;社区可配合开展户外统一消杀,重点对绿化带、下水道等蚊虫聚集区处理。

(三)主动报告病情,切断传播链。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和活动轨迹,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在急性期应减少外出,避免被蚊虫叮咬后成为新的传染源。

规范治疗 对症施策

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

基孔肯雅热患者常伴随发热与剧烈关节痛,这两种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临床中主要采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在传播媒介和病理特征上高度相似,这使得二者在发病初期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登革热患者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而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格外谨慎。

相比之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尼美舒利的抗凝血风险较低。从用药安全角度出发,基孔肯雅热患者的解热镇痛药可优先考虑这两种药物。同时,基孔肯雅热发病时关节疼痛症状较为严重,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强度有限,同时对于蚕豆病患者规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

面对基孔肯雅热,无需恐慌,只要每个人都做好防蚊的细节工作,熟悉疾病的症状特点,并且严格遵医嘱进行科学应对,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文章来源:健康中国App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5-08-04/73622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