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护理要点与预防

  • 2025-06-27 10:25:34    互联网
  • 陈更
  • 健康

马亚晴

深州市北溪村镇卫生院

 

 

产后出血是分娩后威胁产妇健康的严重并发症,胎儿娩出后的特定时段内,出血量异常增多不仅影响产妇身体恢复,还可能干扰哺乳及母婴情感联结。尽管现代医学降低了其风险,但家庭护理中的早期识别与规范操作仍至关重要。许多新手家庭因缺乏认知,易忽略危险信号。本文围绕日常观察、预防策略及应急处理展开,帮助家属掌握科学照护方法,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风险。

 

日常观察与基础护理

1、出血量动态监测

产后数小时内是出血风险较高的阶段,需密切关注卫生巾更换频率及浸透情况。正常恶露初期颜色鲜红,若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血块或卫生巾快速浸透,应警惕异常出血。观察时注意区分恶露与尿液,可在排尿后重新评估,并记录液体摄入与排出情况,维持身体的体液平衡。

2、子宫收缩状态评估

通过触摸产妇肚脐下方的子宫,感受其硬度变化。正常收缩的子宫质地坚实,若触感松软则提示收缩乏力。适时协助产妇进行子宫按摩,五指并拢以环形动作轻柔按压,按摩前搓热双手,避免寒冷刺激影响收缩效果,过程中留意产妇感受,调整力度至舒适。

3、生命体征持续追踪

每日定时监测血压、脉搏,观察口唇、甲床颜色,若出现面色苍白、发绀等情况,或自觉眩晕、口渴,需及时关注。同时留意体温变化,异常体温可能提示感染等潜在问题,这些身体的细微信号往往早于明显症状出现,需细心捕捉。

 

预防措施实施要点

1、产前风险评估管理

孕期应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及时发现并改善贫血状况。积极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降低产后出血风险。对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有既往出血史的产妇,需提前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产后行为规范指导

分娩后尽早进行母婴皮肤接触,通过自然的生理刺激促进子宫收缩。协助产妇在产后及时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恢复。早期下床活动时需家属陪同,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意外。饮食方面选择温补、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刺激影响身体凝血功能。

3、环境与物品准备

在家中提前准备好电子血压计、专用计血用品、保暖物品等,为观察和护理提供便利。铺设防水保护层和深色床单,便于及时发现出血情况。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准备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应对可能出现的体液流失,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应急处理与就医指征

1、家庭初步应对方案

若发现出血量突然增多,立即让产妇平卧,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持续轻柔按摩子宫直至专业人员到达。可用温暖物品热敷下腹部,协助饮用温糖水补充能量,过程中保持冷静,采取科学合理的初步处理措施。

2、紧急转运注意事项

转运前详细记录出血开始时间、出血量估算及伴随症状,携带产妇的产检记录、血型报告等重要资料。转运途中注意产妇体位,防止误吸,持续观察意识状态,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优先选择专业的急救转运方式。

3、术后恢复期特别护理

接受过止血手术的产妇,需每日检查腹部伤口情况,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颜色。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从简单的肢体运动开始,预防静脉血栓。同时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通过温和的方式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康复。

产后出血护理容不得半点疏忽,需以科学方法与细致观察筑牢安全防线。从日常恶露、子宫状态的监测,到突发状况的冷静应对,每个环节都关乎产妇安危。家属不仅是生活照料者,更是健康隐患的“侦察兵”,及时察觉出血异常信号、掌握规范处理流程,远比盲目滋补更能守护产妇健康。愿科学照护与温暖关怀,为新生命的降临织就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5-06-27/73357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