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梗到腹痛:中西医结合急诊如何破解“急危重症”难题

郑辉
内江市中医医院

 

 

“急危重症”救治是与死神赛跑,有些疾病“伪装性”更增加了抢救难度。心梗早期表现为腹痛,被称为“隐形杀手”,大约有10-15%急性心梗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而是出现消化道症状,因此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延误治疗的黄金时机。对此,中西医结合急诊利用“西医辨症+中医辨证”优势,为患者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不典型心梗的迷惑性:为何心脏问题会引发腹痛?

在了解心梗和腹痛的联系之前,首先要弄清人体内的神经传导机制。心脏痛觉信号主要经交感神经传导至脑,腹部内脏器官亦与交感神经高度重叠,其中心下壁神经通路与胃肠神经通路相交。急性心梗后,尤其是下壁梗死后,由于缺血缺氧,疼痛信号会被“错传”到腹部,引起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和绞痛,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类似于消化系统急症。更为危险的是,这些“非典型心梗”患者多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止痛药的患者,这类人神经知觉降低,疼痛信号减弱;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神经病变,对痛觉反应较慢;而止痛药则是直接抑制痛觉传导,从而进一步掩盖心梗的典型症状。

 

西医急诊:迅速“定位”,为生命争取时间

西医在急危重症治疗中核心优势在于“快速诊断,精准干预”。对疑似为心梗而引起的腹痛,西医急诊遵循“时间即心肌”原则,启动了多学科协作流程:首先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测,迅速判定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坏死,肌钙蛋白可在发病后3-4小时内对心梗进行准确诊断;一旦确诊,立即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根据病情选择经皮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以恢复心肌供血,降低病死率。

 

中医辨证:“整体调理”,弥补西医局限

中医虽无“心梗”、“腹痛”等现代病名,但将其分为“胸痹”、“胃脘痛”、“厥心痛”三大类,重在“辨证施治”和“整体调理”,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中医在中西医结合急救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助诊断,辨危”;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发现西医容易忽视这一线索,如心梗后可出现“胸闷憋气”等“心脉瘀阻”症状,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脾胃湿热”、“食积气滞”等“脘腹胀满”等证候,可辅助西医诊断。二是"协同治疗,缓解症状"。在西医介入治疗后,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开具处方,以减轻术后不适症状,如“参附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可以减少心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三是"防复发,改善预后"。中医讲究“治未病”,在病情稳定后,通过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改善患者体质,防止心梗复发,如服用“丹参饮”降低冠脉再狭窄的风险;通过针刺调整心功能等,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1+1>2

中西医结合并不是“西医治疗 + 中药服用”简单相加,而是“优势互补,有机整合”的急救过程。以某三甲医院急诊病例为例,72岁男性,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2小时”,西医初步诊断排除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心电图、肌钙蛋白检测提示“非 ST段抬高型心梗”,立即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同时,中医辨证属“心脉瘀阻、阳气不足”,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活血化瘀,口服“参附汤”加减温阳通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西医采用降压药物和临时起搏器等治疗,中医调整方药,加附子、干姜等药物增强温阳救逆效果。经3天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腹痛、胸闷症状消失,心肌酶也恢复正常,转入普通病房。追踪三个月后,患者无不适,生活自理。

从心梗到腹痛,“精准诊断”和“有效干预”是危重患者治疗的两大难题。中西医结合急诊采用"西医辨病定因,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充分发挥西医快速干预优势,弥补其整体调理、防止复发局限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中西医结合必将在急危重症救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守护更多患者生命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11-23/75780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