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中西医结合调养指南


沈海燕
磁县磁州中心卫生院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食欲缺乏、腹胀等不适症状,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明确器质性病变,这可能是“脾胃不和”所致。脾胃是人体重要消化器官,其功能失调会影响营养吸收、降低身体抵抗力。接下来,我们从中医和西医角度解析脾胃不和,并给出中西医结合调养方案。

 

从中医理论来看,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营养输送。脾胃不和通常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或外感邪气所致。比如,长期暴饮暴食、爱吃生冷辛辣食物,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胃不和在中医上常见的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湿热蕴脾等,不同证型症状有所差异,如脾胃气虚者常伴有乏力、气短、大便稀溏,脾胃虚寒者则会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从西医角度分析,脾胃不和对应的多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类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浅表性胃炎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异常、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例如,胃肠动力不足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腹胀、嗳气;肠道菌群失调则会破坏肠道内环境平衡,导致腹泻或便秘;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诱发或加重不适症状。

 

针对脾胃不和,中西医结合调养能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饮食调养需遵循“养脾胃、护胃肠”原则。中医强调“食有时、食有节、食有方”,建议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可多吃山药、小米等健脾益胃食物;西医注重饮食均衡营养,建议摄入足够蛋白质等,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胃肠黏膜的食物。此外,中西医都强调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

生活习惯调整方面,规律作息很重要。中医认为长期熬夜影响肝脏疏泄和脾胃运化,西医指出睡眠不足会打乱胃肠节律、导致功能紊乱,因此建议每天保证7 - 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可改善脾胃功能,中医推荐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和脾胃运化;西医认为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动力、预防缓解腹胀等症状,但要避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消化。

 

在情绪调节方面,中医重视“情志调畅”对脾胃功能的影响,认为“思虑伤脾”“怒伤肝”,不良情绪直接影响脾胃运化。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缓解压力。西医也发现,精神心理因素是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会通过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影响胃肠功能。对于情绪问题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在治疗方面,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如脾胃气虚者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中药;脾胃虚寒者可选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同时配合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阳健脾。西医则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胃肠动力不足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胃酸过多者可使用抑酸药物;肠道菌群失调者可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脾胃不和的调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饮食、生活习惯、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症状仍未改善,或出现症状加重、体重明显下降、黑便、呕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避免延误病情。只要科学调养、积极治疗,就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拥有健康的消化系统。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11-23/75780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