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心烦?中医教你养心安神

牛金星

涿鹿县东小庄镇卫生院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难入眠,思绪万千,睡着易醒,次日精神差、头晕乏力,不少人有此失眠心烦困扰。西医认为失眠与神经、心理因素有关,中医则认为核心问题在“心”,多因心神失养、不宁所致。今天,从中医视角教大家养心安神调理法,助你摆脱困扰。

 

先明病因:中医眼中的失眠心烦

中医对失眠记载久远,称其为“不寐”“不得卧”。《黄帝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表明心主神志,主宰人体精神活动。心神失养或受外界干扰,会致神志不安、失眠心烦。

常见病因如下:一是情志失调,现代人压力大,易思虑过度、肝郁气滞。思虑伤脾致气血不足难养心,肝郁化火扰心神,引发失眠心烦。二是阴虚火旺,随年龄增长或长期熬夜劳累,阴液耗损,虚火扰神,使人难安睡,常伴潮热、盗汗、口干等症。三是心脾两虚,长期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伤脾,心脾两虚证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心烦、乏力等表现。

 

中药调理:温和滋养,安神助眠

中医调理失眠心烦,讲究辨证论治,选用合适中药从根本改善心神状态。

肝郁气滞型,症状为入睡难、烦躁、胸胁胀痛,可选用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中药,疏理肝气、安定心神,缓解情绪不畅导致的失眠。

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百合、麦冬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中药,补充阴液、平息虚火,改善夜间潮热、心烦失眠。

心脾两虚型,适合用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中药,补气补血滋养心神,缓解失眠心烦,改善乏力、面色苍白等问题。需注意,中药调理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证型配伍用药,避免盲目用药伤身。

 

穴位按摩:简单易行,舒缓心神

除中药外,穴位按摩也是中医养心安神的好方法,操作简单,适合日常居家调理。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约两寸,两筋之间,是调理心神的重要穴位。用拇指按揉3 - 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缓解失眠心烦、心慌胸闷等。

神门穴是心经原穴,在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每晚睡前用拇指轻揉5 - 10分钟,可清心安神、通经活络,助眠效果好,尤适用于心神不宁导致的失眠。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约三寸,是肝、脾、肾三条经络交会穴。每晚用食指和中指按揉5分钟,能调理肝、脾、肾,滋阴养血,改善阴虚或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心烦。按摩可在睡前半小时进行,配合深呼吸,让身体放松,有利于心神安定,有助于入睡。

 

生活调理:规律作息,安养心神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体作息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心神安定。想摆脱失眠心烦,需从生活习惯入手做好日常调理。

首先,要规律作息,尽量11点前入睡。中医认为,11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1点到3点肝经当令,3点到5点肺经当令,相应时段保证睡眠,能让脏腑休息、气血调和,心神安定。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耗损阴液,加重失眠心烦,所以要早睡早起。

其次,要调节情绪,避免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虑伤脾”“怒伤肝”,不良情绪影响脏腑功能、干扰心神。日常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练瑜伽、打太极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也可找亲友倾诉,让心神平和。

最后,要改善睡眠环境。卧室应安静、黑暗、舒适,温度20 - 24℃,床垫、枕头要舒适,减少外界干扰,有助于入睡。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有一定助眠作用。

失眠心烦看似小问题,若长期不调理,会影响健康与生活质量。中医养心安神从根本入手,采用中药、穴位按摩、食疗、生活调理等方式,调理脏腑、滋养心神,助大家摆脱困扰。坚持调理、保持良好习惯,就能拥有安稳睡眠,远离心烦。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11-23/75780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