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级暴露为什么要加免疫蛋白

董红刚

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镇中心卫生院  外科

 

 

“被野狗咬伤出血,医生说除了打疫苗,还得打免疫蛋白,这是多花钱吗?” 面对 III 级暴露(如贯穿性咬伤、破损皮肤接触病毒污染物),不少人对额外使用免疫蛋白存在疑惑。其实 III 级暴露意味着病毒已突破皮肤屏障,感染风险极高,仅靠疫苗会有 “免疫空白期”—— 免疫蛋白能像 “紧急救援队” 快速杀灭局部病毒,疫苗则构建 “长期防御墙”,二者配合才能形成双重保护,缺一不可,否则可能因病毒扩散太快,错失阻断良机。

 

先清楚:III 级暴露是 “高危警报”,单靠疫苗来不及

根据暴露风险分级,III 级暴露是最危险的类型,病毒可直接侵入破损组织或黏膜,常见场景包括:狗牙穿透皮肤出血、多处深抓伤、湿疹 / 未愈合伤口被动物唾液舔舐,或眼睛、口腔黏膜接触含病毒体液。

这类暴露的核心问题是:病毒无需突破完整皮肤,数小时至数天内就能扩散。而疫苗诱导身体产生抗体需要7-14 天,这段 “免疫空白期” 里,病毒可能已在体内繁殖,仅靠疫苗根本来不及阻断。临床数据显示,III 级暴露若只打疫苗,感染风险比加用免疫蛋白高 30 倍以上。

 

关键作用:免疫蛋白——“即时杀毒” 的应急防线

免疫蛋白(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特异性抗体,核心价值在于“快速起效”,填补疫苗起效前的防御空白:

直接中和病毒:免疫蛋白中的抗体能精准识别并结合病毒,阻止病毒附着人体细胞、进入细胞内繁殖,相当于在病毒扩散前就将其“包围消灭”,快速降低局部病毒量;

聚焦局部防御:医生会沿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免疫蛋白,让抗体集中在病毒入侵的“入口处”,形成局部高浓度抗体环境,避免病毒向神经、血液系统扩散。曾有村民被疯狗咬伤小腿(III 级暴露),仅打疫苗未用免疫蛋白,5 天后出现恐水症状,确诊狂犬病后抢救无效 —— 病毒已沿神经扩散至大脑,而疫苗诱导的抗体尚未起效。

 

协同保护:免疫蛋白+ 疫苗,“当下” 与 “长期” 双保障

很多人以为“用了免疫蛋白就不用打疫苗”,实则二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

免疫蛋白:守护“当下”:注射后 1-2 小时就能发挥作用,快速控制局部病毒,避免其在疫苗起效前扩散,但持续时间短(约 2-3 周),属于 “应急保护”,无法形成长期免疫;

疫苗:守住“长期”: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疫苗诱导的抗体虽起效慢,但持续时间长(如狂犬病疫苗保护期超 1 年)。记忆细胞还能在再次暴露时快速动员抗体,实现 “二次防御”,属于 “长效保护”;

协同优势:免疫蛋白为疫苗“争取时间”,让疫苗有足够时间激活免疫反应;当免疫蛋白效果消退时,疫苗诱导的抗体已达到保护水平,接力形成长期防御,避免病毒 “死灰复燃”。

以乙肝III 级暴露(如护士被乙肝患者针头刺伤)为例:注射乙肝免疫蛋白可快速中和可能进入体内的病毒,同时接种乙肝疫苗,1 个月后疫苗诱导的抗体即可达标,二者结合能将感染风险从 30% 以上降至 1% 以下。

 

使用关键:时机、剂量要精准,避开误区

1、严格 “尽早、足量”

时机:最佳使用时间是暴露后24 小时内,最迟不超过 72 小时。超过 72 小时,病毒可能已局部扩散,免疫蛋白效果会大幅下降;

剂量:需按体重计算(如狂犬病免疫蛋白按20IU/kg),剂量不足会导致局部抗体浓度不够,无法彻底中和病毒。

2、纠正常见误区

误区1:“可打可不打”:对 III 级暴露,免疫蛋白是 “必需品”,绝非 “锦上添花”,省略会显著升高感染风险;

误区2:“用了就不会感染”:免疫蛋白需与疫苗配合,单独使用无法长期保护,后续疫苗需按程序接种;

误区3:“副作用大”:免疫蛋白安全性极高,少数人可能局部红肿、低热,均为一过性反应,远小于感染风险。

 

III 级暴露的处理核心是 “快速阻断 + 长期防御”,免疫蛋白的作用是 “赢在当下”,疫苗则是 “守住未来”。面对这类高风险暴露,务必遵医嘱同时使用二者,切勿因侥幸心理省略免疫蛋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11-23/75780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