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的重要性:听觉健康的“重要防线”

王志勇

河北省沧州和平医院耳鼻咽喉科

 

 

“坐飞机降落时耳朵又胀又痛,嚼块口香糖就缓解了”“感冒后总觉得耳朵闷,还隐隐作痛”——这些不适都与一个叫“咽鼓管”的小器官有关。它藏在耳、鼻、咽之间,像一条细长的“通风管道”,连接中耳腔与咽喉部,默默承担着调节中耳压力、排出分泌物的重要任务。一旦这条“管道”堵塞,中耳就会变成“密闭空间”,不仅引发耳闷、听力下降,还可能诱发中耳炎,影响听觉健康。

 

先认识:咽鼓管——中耳的“压力调节器”与“排污管”

咽鼓管又称耳咽管,长约3.5~4厘米,一端开口于中耳腔的鼓室前壁,另一端开口于鼻咽部(鼻腔后方与咽喉相连处),是中耳与外界间接相通的唯一通道。它的结构特殊,内壁有黏膜和纤毛,还配备了控制开合的肌肉,主要负责两大核心功能:

调节中耳压力:中耳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咽鼓管通过规律开合,让空气进出中耳,维持中耳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平衡。比如坐飞机时,外界气压骤变,咽鼓管打开将新鲜空气送入中耳,避免鼓膜被压得内陷,从而缓解耳胀、耳痛;

排出中耳分泌物:中耳黏膜会产生少量分泌物,咽鼓管内壁的纤毛会像“传送带”一样,将分泌物推向咽喉部排出,同时阻止鼻腔、咽喉的细菌逆行进入中耳,起到“排污”和“防感染”的双重作用。

 

为什么会堵塞?这些诱因要警惕

咽鼓管管径纤细,开口处的肌肉若收缩无力,或管口被炎症、分泌物堵塞,就会失去通气功能。常见诱因有三类: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鼻窦炎时,鼻腔和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会直接堵塞咽鼓管开口;炎症产生的分泌物也可能顺着管口流入咽鼓管,导致管腔堵塞,这也是儿童感冒后易引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

生理结构问题:儿童咽鼓管短、宽、直,且开口位置较低,细菌更易侵入,因此儿童中耳炎发生率是成人的3倍;成人若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问题,也会压迫咽鼓管开口,影响通气;

不良习惯与环境刺激:用力擤鼻涕(压力会将鼻腔分泌物压入咽鼓管)、长期潜水或高空作业(压力骤变导致咽鼓管无法及时开合)、吸烟(烟雾刺激黏膜肿胀),都可能诱发堵塞。

 

堵塞危害大:从耳闷到中耳炎的“连锁反应”

咽鼓管堵塞后,中耳腔会形成“负压”,引发一系列问题,严重时可能损伤听力:

早期:耳闷、听力下降:中耳负压会导致鼓膜内陷,声音传导受阻,让人感觉“耳朵像塞了棉花”,听声音模糊不清,还可能伴随耳鸣(如嗡嗡声);

中期:分泌性中耳炎:负压会促使中耳黏膜渗出液体,形成“中耳积液”,出现耳痛、听力进一步下降,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后期:化脓性中耳炎:若鼻腔细菌逆行进入中耳,积液会继发感染,发展为化脓性中耳炎,出现剧烈耳痛、发热,甚至鼓膜穿孔、流脓,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慢性中耳炎,留下听力损伤后遗症。

 

科学防护:守护咽鼓管,远离耳部不适

保护咽鼓管健康,关键在于避免堵塞、保持通畅,日常可做好这几点:

正确应对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发作时,别用力擤鼻涕(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可用生理盐水洗鼻,减轻黏膜肿胀;若出现耳闷,可做“咽鼓管吹张”动作(捏住鼻子、闭紧嘴巴鼓气,感觉耳朵“噗”一声即可),帮助打开咽鼓管,平衡压力;

避开损伤因素:坐飞机或潜水时,在起降、下潜阶段嚼口香糖、吞咽口水或做鼓气动作,促进咽鼓管开合;避免长期处于烟雾、粉尘环境,减少黏膜刺激;

关注儿童特殊防护:给婴幼儿喂奶时保持半坐位,避免平躺喂奶(防止奶液呛入鼻咽部,流入咽鼓管);及时治疗儿童鼻炎、腺样体肥大,这些疾病易诱发咽鼓管堵塞;

及时就医不拖延:若耳闷、耳痛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听力下降,需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耳镜、声导抗等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可避免病情加重。

 

咽鼓管虽小,却是听觉健康的“重要防线”。了解它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在感冒、坐飞机等场景中做好防护,就能有效减少耳部不适,远离中耳炎风险,让听力始终保持清晰。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11-23/75779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