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推出第三期 对话刘建实:以心为灯,照亮医学与人性之路

  • 2025-10-15 16:04:06   
  • 李明朝
  • 快讯

  近日,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推出《勇敢的心》系列视频第三期,与刘建实教授进行了对话。这位有着40多年心脏外科医生生涯、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的医者,分享了自己从医多年的深刻感悟与伟大梦想。他不是追逐聚光灯的"明星"专家,却以学者的理性冷静和医者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在医学之路上稳步前行。从赴德深造到毅然回国投身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从专注手术为患者谋福祉到带领医院深入高原开展慈善救治,再到梦想建立医生培养体系,刘建实教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医学与人性交织的道路。

  在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安静的走廊里,刘建实教授的目光平静。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白大褂,步履沉稳,不紧不慢。他不是那种喜欢大张旗鼓的医生,也不是那种将自己安置在聚光灯下的"明星"专家。在他身上,有一种学者的理性和冷静,也有一份医者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刘建实的心脏外科医生生涯,已经有40多年。1995年,他应世界知名的德国夏里特医院心脏中心院长Konertz教授邀请,赴德国从事心脏外科的临床工作。2012年,他还入选了"中国名医百强榜"。

  在德国度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工作时光后,他选择回国,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因为"这是中国心血管外科正向发展的时候"。

  如今他是上海德达医院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并长期参与先天性心脏病公益筛查,率队在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开展救治行动,累计筛查超2万例,救治近千名患儿。

  但在他眼中,数量和规模从来都不是当今成就的标准。他在最新一期的《勇敢的心》系列视频中坦言,他更关心的是,在医疗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是否遗失了什么,又是否真正意义上思考何为"医者"。

  手术的目的不是炫技,

  是为了患者更好的生活

  刘建实曾不止一次地提出一个观点:他更愿意做一名"外科医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手术大师"。

  "手术大师只关心开刀,关心技术。"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们不会去想,(先心病)手术对生病孩子的影响,也不会去考虑,手术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这个理念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植根于他无数次的临床。刘建实的日常,充满了许多左右为难的伦理困境。在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老年患者是常见群体,他们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这些复杂的情况,让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变得沉重。

  "我们做手术,不是为了做手术本身。"刘建实说,"而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命。"这句话,是他作为医生最朴素的信仰,也是他面对所有伦理问题时,心中唯一的天平。

  超越医院的救治:

  从上海到高原

  刘建实的医者之路,绝不局限于医院的四壁。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希望治好病人,还连续多年参与德达医院的慈善活动,率队深入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我觉得德达这个慈善救助工作,特别是和红十字会合作之后,这部分工作应该说是做得还是蛮好的。我们光是给儿童做心脏手术,以慈善方式接收的,已经有1000多例了。"刘建实说。

  一个医生的梦想:

  加工未来

  在《勇敢的心》最新一期视频里,刘建实坦言,来到德达,他梦想能建立起像德国或美国顶尖的心脏中心那样的医生培养体系。

  "你比如像美国的梅奥医疗(Mayo Clinic),还有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还有我在德国待过的夏里特医院心脏中心(Deutsches Herzzentrum der Charité)——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五大知名医院之一,这些心脏中心对医生的培养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周期非常长,轮转结束后还要参加各类专科考试。"刘建实说。

  在德达医院内部,年轻医生正按着刘建实梦想的那样经历轮转、学习。他相信,只有当医生不再只是开刀的"手术大师",而是拥有普遍关照和人文关怀的"外科医生"时,医学的未来才能真正的光明。

  "我这辈子就干这个了,干不了别的事。"刘建实说,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对医生职业的纯粹与热爱,让他在医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宽广。他不仅是救治心脏的医生,更是守护人性的医者。他所做的每一台手术,所说的每一个诉求,所传递的每一个理念,都是在丈量着医学的边界,守护着人性的底线。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kuaixun/2025-10-15/74469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