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医院专家的冬季护心妙方

  • 2025-06-22 10:24:16    互联网
  • 陈更
  • 健康

名医介绍

何红涛

河北省中医院  心血管科副主任

进入11月以来,何红涛主任的诊室患者明显增多。69岁的韩大爷就是其中一位,他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坚持服用药物治疗,症状一直比较平稳。但是,最近他出现头晕胸闷不适,服用以前的药物,症状不能缓解,于是前来就医。心电图检查发现:窦性心律、心肌缺血,高压160,低压100。韩大爷很困惑:“我一直规律服用药物,生活方式也比较正常,为什么到冬天了血压也升高了,心绞痛的症状也出现了呢?”

何主任解释道,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患者原来平稳的血压会出现升高的趋势,心绞痛的患者胸闷心慌气短的症状发作比较频繁,这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血管容易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重,增加了心血管发病的机会。在给韩大爷调整了降压药物的剂量,并加用了相应的中药治疗后,韩大爷的血压趋于达标,胸闷症状缓解。

在冬季如何保证心脏健康呢?何主任给出如下护心方案。

首先,冬天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物。1921年,国外医学家就发现寒冷季节血压增高的现象,寒冷季节平均血压为:(141士12)/(95士8)mmHg、炎热季节平均血压为:(136士19)/(80士7)mmHg。表明寒冷季节血压明显高于炎热季节。所以如果在夏季因血压降低而减少剂量,那么冬季的药量要恢复到原来的剂量;如果在夏季没有减少剂量,那么冬季依据血压情况适当增加剂量。另外要讲究服药时间:建议每天早晨醒来吃降压药。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波动较大,血压在夜间会有所下降,如果睡前大量服用降压药,凌晨很可能会出现血压偏低,血流缓慢,严重的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其次,冬天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四季养生讲究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应该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闭藏为本,所以冬天适宜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例如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韭菜、龙眼肉、虾。平和食物如黑豆、木耳、山药、莲子、黑芝麻等。冬季进补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还是要注意多食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品,尽量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黄帝内经》记载有:“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所以在冬天要适当的“减咸增苦”。

第三,冬天要适量运动。俗话说:“冬季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季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运动养生宜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爬楼梯、骑自行车、健美操、交谊舞及游泳等。遵循运动的“1357”原则:每日运动一次,每次运动保持30分钟以上,至少每周运动5次。达标心率计算:年龄+运动心率=170次/分。冬季锻炼时间要慎选,尽量选择在温度回升、日照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锻炼,防止气温过低诱发心血管疾病。《千金要方》记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会损伤心之阳气,所以冬天运动量要适度,以身体发热,微微有汗、不引起心脏不适症状为度。

第四,冬天起居调养有度。《内经》记载有“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夏季是晚上长白天短的季节,太阳升起较晚,根据节气变化,应该早点睡,晚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第五,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感冒。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居所最好暖气充足,适时添加衣被,避免受凉,气温过低的时候尽量减少外出,或选择气温回升时再外出,避免寒冷刺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冬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而上呼吸道感染是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对于心血管病人,尤其是高龄的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一旦出现感冒要尽早干预治疗,若感冒后出现喘息气短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要尽早就医。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5-06-22/73240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