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第一梯队” 成都造创新药出圈又出海

  • 2025-07-19 16:34:52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 李明朝
  • 产业

  天府国际生物城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

  规模超7000亿元

  培育了4户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上市企业21户 居中西部第1

  落户10户境外世界500强

  2022年至今

  新药出海交易额超270亿美元

  居国内领先地位

  2024年获批上市1类新药6个

  居国内领先地位

  一直以来,创新药都被视为“九死一生”的行业——投入10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成功率只有1%。然而近年来,成都造创新药却频频刷屏。

  康诺亚、海创药业、科伦博泰……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告,2024年获批上市的40款国产1类创新药中,成都占据6席。“全球首个”“全国首个”接连出现,更多“成都造”创新药全球掘金,以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代表的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迈向万亿级。

  新药陆续上市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园区”在产业发展中需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记者走进生物城,探寻背后的答案。

  从0到1

  12年磨出一颗创新药

  7月4日,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海创药业成都总部基地投入使用。启用仪式上,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抗癌新药氘恩扎鲁胺正式发布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海创药业成立12年来第一款上市的创新药。

  国产创新药上市,为患者带来新希望。“该款创新药价格较国外同款药品大幅降低。”谈到新药,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难掩激动之情,他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支持项目,氘恩扎鲁胺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治疗接受醋酸阿比特龙及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且既往未接受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适应症的国产创新药物。

  今年5月29日,该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6月下旬,首批产品开出全国首张处方,进入临床应用并启动了全国供应,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河南、成都、江苏等多地相继开出当地首张处方。

  随着氘恩扎鲁胺获批,海创药业正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目前,该公司还有6项产品进入临床试验不同研究阶段,多项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形成了梯次产品组合。

  跻身“第一梯队”

  园区9年孵化6家上市公司

  海创药业成都总部基地成为天府国际生物城今年落成的又一个“镇园之宝”。作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承载地,今年成都高新区持续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打造专业化特色园区,系统构建专业服务体系,多家企业在此落地。3月26日,成都永新医疗总部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加速器四期场地正式落成;5月28日,睿健医药总部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式投运……

  企业加速生长,与园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日前,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在园区顺利竣工。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从完工到通过并联竣工验收仅用时40个工作日,较从前压缩至少2个月,实现了“竣工即验收、验收即投用”。

  如此高效得益于天府国际生物城在全省首批次发布《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服务手册》。一本手册将原本分散在12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流程,集成40余项服务细则。

  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聚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等领域,聚力18个细分赛道,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数据显示,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集聚产业人才2万余人。9年来,已培育6家上市企业,孵化300多个创新项目。临床在研新药达到108个,其中1类新药63个。

  多点突破

  千亿级产业集群在蓉加速崛起

  海创药业等企业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加速生长,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9年10月,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此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等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成为全市“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唯一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都批准为国家级产业集群的产业。根据2022年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成都将突出发展支柱产业,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多点突破态势。打造了大输液领域、血液制品、抗体药、核医疗、疫苗、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优势赛道和特色赛道;培育了4户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上市企业数量(21户)居中西部第1,落户10户境外世界500强。在创新药方面,2022年至今,新药出海交易额超过270亿美元,居国内领先地位;2024年获批上市“成都造”1类新药6个,居国内领先地位。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

  独木不成林,园区“镇园之宝”和“链主”企业带来的磁吸效应和协同优势,如同根系滋养生态林般,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的聚集,落点在“聚”上,即通过融合行业顶尖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创新凝聚力。在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连续五年保持20%增长,聚集了阿斯利康、海创药业等医药企业3000余家,在已形成的这一产业创新“雨林”里,企业就近找到匹配的产业合作对象,共享集群带来的“阳光雨露”。(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chanye/2025-07-19/73439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