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吃饭、慢性腹泻、反复感冒……究竟是咋回事呢?
- 2025-06-25 14:42:56 互联网
- 健康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的体质却发展得参差不齐。很多孩子不爱吃饭、便秘、慢性腹泻、反复感冒……不断生病。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无忧简介:吴俊巧(无忧)是河北省中医院中医养生老师,被粉丝们尊称为“最美女医生”。
明代医家万全在《临证舌诊录》中说了一句经典之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是说小朋友发育迅速,犹如春天草木萌芽,全赖肝气的旺盛;“脾常不足”,是说小朋友脾胃发育尚未完全,脾胃之气并不充沛,极易被饮食、寒热所伤。万全在《幼科发挥》中也说:“小儿脾常不足,非大人可比,幼小无知,口腹是贪……”小孩子贪嘴,不知饱饿,看见好吃的就猛吃一顿,家长还满心欢喜,岂料却种下了病根。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父母“填鸭式”喂养,是导致孩子闹毛病的一大诱因。要想减少孩子生病,首先要保护好孩子的脾胃。
孩子脾胃好的直接表现,就是吃得好、睡得好、大便好,这样的孩子一般很少生病。如果孩子反复生病,打喷嚏、流鼻涕、咳嗽、鼻炎和腺样体肥大,一定是存在体虚、气血不足等问题。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运化不好,那气血的源头就没有了。无忧老师在此支招——如何保护好孩子的脾胃。
第一,力戒寒凉,保脾胃。
1、少吃“寒凉”食物,如冷饮、雪糕以及冰箱里的东西等。春夏之季阳气生发,此时应该顺应阳气生发之势,少吃寒凉冰镇食物,以免伤及脾阳。
2、注意防止孩子受寒。俗话说,“寒从足下起”,少让孩子光着脚丫在瓷砖地上走路,或者长期待在空调屋里,这些都容易导致腹部、足部受凉。
3、一些家长为小孩祛火排毒,将“银花露”“冰菊茶”等凉茶当作保健品长期给小儿服用,可能导致脾胃受损。须知,孩子过多吸收寒凉、苦凉,容易伤脾败胃,损害健康。
第二,家常食物,养脾胃。
孩子饮食,不必过分讲究,主食以米饭、面条、包子、馒头等家常饭为主。
1、中医的理论说,脾五行属土,对应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物是入脾土的。养护脾胃,可以多吃黄小米,对脾胃极好。给大家推荐一款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若干,先将小米清洗后入锅,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水及红枣,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熬成粥即可食用。这款粥,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孩子。小米生长周期长,米粒小,数目多,能量大,一碗小米粥,生发力量是惊人的。古人说,小米益丹田、温肾阳,极有道理。小米养人,脾肾双补,吃久了能使孩子肌肉结实,精力旺盛。
2、大点的孩子,可以多吃五谷杂粮粥——用薏米、莲子、怀山药、白扁豆等熬制。一方面,这几样食材属于药食同源,可以健脾;另一方面,五谷杂粮都含有胚芽,种在地下能够破土而出,可以想象它们自身蕴含的力量。含有胚芽的五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用生命的力量来供养孩子的身体,必定活力十足。
3、如果孩子脾胃不好,可以经常吃些北瓜,北瓜性温、健脾胃,除了蒸着吃,熬成北瓜粥也不错。另外,它的胡萝卜素含量也比较高,可以护肺。
第三,调整饮食,固脾胃。
孩子如果吃的过多,就容易消化不良,食物堆积在体内,会阻碍气血正常运行,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脾胃虚弱。小孩吃肉过多,也容易伤及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胃部隐痛的症状,导致积食,腹胀腹痛。吃肉过多,身体产生大量的热量,还容易导致孩子发胖,影响心血管功能。建议孩子饮食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第四,不吃“压气饭”,护脾胃。
所谓“压气饭”,就是生完气后,再去吃饭,本身气机紊乱,又用饭把它压下去,久而久之,中焦肝脾,就会劳伤,进而五脏六腑都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当孩子哭闹时,气机是紊乱的,此时吃饭把它压下去,容易伤及肝脾,家长务必注意,最好让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食。在饭桌上,也不要经常唠叨批评孩子。
第五,巧动手,补脾胃。
家长可以给孩子进行简单的推拿按摩,调理脾胃。
1、摩腹,一次5-10分钟,每天一次。肚脐周围正好对应的是脾胃,所以摩腹是补脾胃最直接的方式。如果孩子平素脾胃虚弱、厌食、大便偏稀,可以逆时针摩腹;如果孩子口臭、腹胀、便秘可以顺时针摩腹。
2、按揉双侧足三里,一次1-2分钟,每天一次。这也是健脾胃、提升免疫力的好方法。
3、后背捏脊,人体后背正中有一条重要的经脉——督脉,从上到下贯穿人体,并且与其他经脉相连通。两手沿着这条经脉的走向,提捏皮肤,就能起到疏通全身经脉的作用,所谓“督脉通,诸脉通”。捏脊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1岁以内,捏6次,大一点的孩子,捏10次,每天一次,上午捏最好。
脾常不足,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又是病理基础,若调护失当,就会“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孩子是养大的,不是药物喂大的,要想孩子少生病、不得病,就要时时呵护孩子的脾胃,不让病邪、感冒、寒凉或其他过敏因素伤及自己的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5-06-25/73323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打牢“病有所医”制度基础 医疗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2025-06-25 14:53:38
- 11岁儿童身高定格在137cm!家人后悔:给娃“补”错了2025-06-25 14:50:03
- 17条防癌细节,看完受益一辈子2025-06-25 14:49:32
- 国家药监局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2025-06-25 14:48:58
- “消”字号产品变身通鼻“神药”,医生:副作用大后果严重2025-06-25 14:08:20
- 福建首部省级医疗卫生领域两岸共通标准发布2025-06-25 11:27:49
- 冠心病的早期识别要点2025-06-25 08:51:38
- 内分泌糖尿病护理的健康管理要点2025-06-25 08:51:07

-
心理健康有问题的青少年更爱上网
2025-05-07
-
世卫组织强调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 呼吁推动卫生公平
2025-05-07
-
南北医疗强手联袂,共启质子治疗研发新篇章
2025-05-06 15:58:36
-
健帆生物:通过低息负债可以优化财务结构、支持项目建设、提高公司运营灵活性
2025-05-06 15:53:25
-
健帆生物:公司产品没有出口至美国,核心原材料亦不从美国进口
2025-05-06 15:52:53
-
贵州省卫健委副主任、疾控局局长田艳已被免职
2025-05-06 15:50:01
-
社保缴满多少年才能退休?社保卡要交多少钱?一文读懂社保那些事!
2025-02-21 09: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