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炮制

  • 2025-06-25 18:25:21    互联网
  • 陈更
  • 健康

关胜江

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

河北省药学会医院中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医学发源于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诊断到治疗整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人体阴阳的盛衰,气血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及生活起居对人体的影响。因此,治疗原则、遣方用药都必须根据这些情况,针对病人的具体病证作出正确决定。

  

        由于中药的药性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引导药力直达病所,使其升降有序,补泻调畅,解毒纠偏,发挥药物的综合作用,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所以中医临床处方运用的中药都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

  

        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入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它是中医药理论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技术,是保证饮片质量的关键。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为了方便服用和更好发挥药效,人们将药物进行清洗、擘成小块或锉、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些简单加工经过积累和发展,就成了类似于中药炮制的“洗净法”“切法”“捣法”等。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火的应用为早期对中药采用加热处理创造了基本条件。“炮生为熟”逐渐应用于药物加工方面,形成了中药炮制中“火制”的雏形。酒的发明并应用于中药炮制是中药炮制中辅料制的源头,产生了辅料炮制中药的方法。

  

        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砂锅、陶罐等器具,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中药炮制五大基础理论

  

        炮制适度理论

  

         应用炮制技术对药物进行炮制时,药物的炮制程度不可太过或不及,必须达到适中的程度,才可获得需要的炮制作用,满足临床需求。陈嘉谟《本草蒙筌》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炮制药性理论

  

        炮制采用的技术、方法、辅料一方面可以改变药物的偏颇之性、升降浮沉、归经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药物不同的特性互相制约或相互协同,以求达到炮制增效、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改变四气五味: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性(气)和味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性治疗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通过炮制,可以改变或调整药物性味,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改变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它是中医临床用药所遵循的规律之一。一般而言,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作用趋向,以适应临床辨证施治的需要。

  

        改变归经:药物作用的部位常以“归经”来表示,药物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脏腑或经络表现出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药物经炮制后,作用重点可以发生变化,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增强,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相应地减弱,使其功效更加专一。

 

       改变药物毒性:中药广义的毒性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性。中药炮制可以使药物中毒性成分发生变化、减少,或利用辅料进行解毒。


        辅料作用理论

  

        在炮制药物过程中加入不同性味的辅料进行炮制,利用辅料的性味相辅或相制药物的性味,使炮制的药物能够达到调整药性,引药入经,影响药物的作用趋向,增强临床疗效的目的。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酒、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水、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胆汁、麻油等;固体辅料有: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等。

   

        生熟异用理论

  

        药物的生品饮片炮制为熟品饮片后,可产生与生品不同的功效。临床应用中依据不同病证需要选择生品或制品,可以达到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

 

        “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医用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指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比如: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解毒、消痈、截虐、润肠通便。生品苦泄性平兼发散,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之功,同时消除了生品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炭药止血理论

 

         炭药止血理论是指采用炒炭或煅炭的方法制备炭药,使其表面黑色,部分炭化,可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中药炭药的使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中药炮制的传统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利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被炮制药物的偏颇之性或改变其药性。

  

       相资为制:利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被炮制药物的疗效。

  

       相畏为制:利用中药药性的相畏相杀之理论,通过采用药性互相制约的药物或辅料进行炮制,降低被炮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减弱被炮制药物的峻烈之性,使之趋于平缓,是减缓毒副作用的一种炮制法则。

 

      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改善被炮制药物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喜好、信任和接受度,便于患者服用。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现将炮制的主要目的归纳如下: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味;

       ◎增强药物疗效;

       ◎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便于调剂和制剂;

       ◎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产生新的药物,扩大了药用品种。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5-06-25/73330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