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停不下来?手机成瘾也是“病”,社交软件越玩越孤独!
- 2022-03-26 12:00:05 腾讯健康
- 健康
社交软件越玩越孤独
手机成瘾也是“病”
本报记者 燕声
如果有人问,
外出只让带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应该大多数人不会丢下手机。
手机除了生活需要的
必要功能外,
手机中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
会让我们觉得随时
都在联通世界。
互联网极大的方便了
我们的生活,
但过于依赖虚拟的网络世界
也会让我们身心俱疲。
社交媒体中的好友越多
你的孤独感越强
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聚餐时,大家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本应该互相聊天、气氛热闹,但因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手机上,现场变得鸦雀无声。宁愿刷微博、微信,也不愿意对身边的人多说几句。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QQ、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里可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观点及展示自我、沟通工作。但我们似乎有点过于依赖这些社交媒体。很多人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远离了社会,变得越来越孤独。
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年轻人如果每天用社交媒体超过两个小时,自己的社会隔离感将增加一倍。研究发现,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多,就越有可能感觉被社会隔离,使用频率也与增加的社会隔离相关联。依赖症与孤独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你开车去见朋友,你会很快乐;如果你一个人驾车看着旁人狂欢,你就会孤独。
一项调查了近2000名青年人的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每天花费时间超过121分钟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大约是用时少于30分钟人群的两倍。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越多,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少。
社交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年轻人拓展了朋友圈,以更迅捷的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络,和亲朋好友分享信息,更充分地展示自己。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弱化了使用者真实的人际交往,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让人更易感到孤独。
朋友圈的照片越光鲜
你的内心越抑郁
小帆是一名初中生,在她的朋友圈,经常会晒出自己父母给买的名牌包、高档服装等。而当妈妈看到孩子朋友圈的时候却忧心忡忡,因为这些所谓名牌包、服装的图片是女儿在网上下载的“假照片”。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在呈交给国会的声明中曾提及,网络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他表示:“网络上没完没了、不留情面的比较,为社会制造出新的压力。”
英国的教育政策研究所曾发布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将社交媒体的大量使用与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负面幸福感和自尊联系在一起。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导致全英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螺旋形上升。临床心理学和康复学教授蒂尔怀克斯表示,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心理健康问题也很普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曾表示,社交媒体替代了真实交往关系,虽然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延长了使用时间,也助长了不必要的攀比之风。例如,朋友圈炫富,晒豪车豪宅,导致很多人有了仇富和自卑心理,网红打造的虚假美好幻境,也在助长各种焦虑。
另外,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上的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与抑郁症症状评分升高有关。这项研究中,参与者在使用某款照片分享应用、某大型社交媒体平台、某短视频App一段时间后,自我报告的抑郁症风险分别增加53%、42%和39%。
手机占据的时间越长
你的健康程度越低
有媒体报道,42岁的陈先生是一名程序员,“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属于工作常态。每晚关灯后,躺在床上玩一会儿手机,是他唯一的娱乐方式。一天早晨,陈先生被闹钟叫醒,睁开眼却发现眼前一片漆黑。直到几分钟后,眼前才像胶片显影一样,逐渐重现光明。陈先生急忙前往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如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像陈先生一样,选择睡前看手机放松的并不在少数,但手机的各种应用正在透支我们的健康。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视网膜受到过多的光线刺激,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感光作用。视神经细胞受光线8分钟刺激,就会让身体持续兴奋超过1小时,造成大脑内杏仁核所释放的褪黑素明显减少,使生物钟混乱,影响睡眠。
另外,根据美国布法罗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结果,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参与者被发现具有较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这是一种慢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可预测严重疾病,如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除了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外,结果表明,更多的社交媒体使用还与躯体症状有关,如头痛、胸痛和背痛。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但社交网络成瘾对于健康的影响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和危害评估。
精神障碍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第二,社会功能受损。根据这两个特点,一个人如果离不开社交媒体,并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就已经是得了病。
改变手机依赖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存在这方面的成瘾行为。然后要做到合理地使用手机。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时间、把手机放远一点、只在特定时间访问社交软件、多和现实中的人去接触等来改善这一行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3-26/57755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感染了结核杆菌就会得结核病吗?2022-03-26 12:00:05
- 全国疫情形势有何新变化?时空伴随者感染风险有多大?专家详解2022-03-26 12:00:05
- 抓鸟结果脑子“瓦特”了,这也太“抓马”了2022-03-26 12:00:05
- 刷手机停不下来?手机成瘾也是“病”,社交软件越玩越孤独!2022-03-26 12:00:05
- 图说|关于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2022-03-26 12:00:05
-
国际学术期刊发文证实: 预防服用连花清瘟可降低新冠阳性率和发热率
2022-03-08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11:47:40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