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秋之时而养生,准备好了吗?

  • 2025-06-26 14:44:11    互联网
  • 陈更
  • 健康

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


        8月7日是立秋节气,弹指间,我们经历了春生和夏长,即将迎来秋收与冬藏。值此金秋将至之时,我们该如何“因秋之时而养生”呢?您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秋三月,起于立秋,止于立冬前,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五行属金,为少阴,主肃杀、收敛;五脏应于肺,肺喜润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当注意滋阴润燥,以免燥邪为患;遵从肃杀的趋势,使阳气收敛,养护阴气,由此也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起居调养

  
        秋季属少阴肃杀之气,应通过合理的起居,使人体气机与自然界一致,从而调养神气、减缓肃杀之气。

  

       秋季之时,天地阳气收敛,天气渐凉,此时不宜过早、过多地增添衣物,宜行“秋冻”养生。秋季之初,白露之前,人体阳气仍充斥于外,当随秋凉的加深而逐渐增加衣物,适当受冻,使腠理渐合,阳气慢慢收敛于内,从而让人体平和稳定地渐渐适应寒冷。若过早、过多地增添衣物,易致身热汗出,津液受损,阳气外张,不仅不利于阳气收藏,迨至冬天,还会降低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骤添衣物的情况多见于育儿之时,这样做反而会因衣厚体热,腠理开泄,增加幼儿患感冒的可能性。《育婴家秘·十三科》云:“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但需注意,体弱多病、阳气不足之人,秋凉来袭,仍应及早添衣,勿使受寒,免生大病。

       白露之后,早晚皆凉,此时需添衣加被,以防受寒。老年人及体虚者此时更应当防寒保暖,以免受凉感冒,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秋季来临,燥气当令。燥邪犯肺,易致感冒、咳嗽,甚至引起哮喘,我们应注意防护。燥邪易伤津液,可致皮肤皲裂等,因此,洗漱之后,宜外用润肤品,使皮肤滋润,减缓燥邪所伤。

  
饮食调养


        虽然秋高气爽,但是气候比较干燥。燥气太过,容易导致人体津液亏损,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等问题,因此润燥和养肺成为此季饮食调养的关键。

  

        饮食上,根据燥邪性质的温凉,可食用相应的润燥之品加以调和。如龙眼肉味甘,性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银耳味甘,性平,润养肺、胃;蜂蜜味甘,性平,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梨味甘,性凉,能清肺,润肺,化痰。一些辛燥的食物、香料如花椒、辣椒、油炸食品等都宜少食。

  

        秋内应于肺(五行属金),为防金气太过克伐木气,饮食上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以补肝(五行属木)气,使金木制化合宜,如西红柿、酸枣仁、醋等,皆能入肝养肝。但若遇肺气不宣,鼻窍不通,可食用生姜、大葱等辛味发散之物,使肺气宣发。

  

        秋天有许多新鲜瓜果上市。虽然多数瓜果汁水较多,可润燥生津,但不宜食之过多、食之过冷。因其易酿湿,多食、冷食易伤脾胃,化生痰湿。切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运动锻炼


        秋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由温热转凉爽,因此,锻炼时宜逐渐收藏阳气,减缓幅度,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和。

  

        运动当表现出内敛之势,如动作平和、内收,幅度减小、减缓。运动方式上应选择缓和、趋静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不必追求汗出,使气血流通、精神清爽即可。

  

        运动调养之余,亦可以静养生,如抚琴作画、赏花品香等,皆可使人怡然自得,身心放松。

  秋日肃杀,切莫意气风发,盲目运动,长途跋涉,使人大汗出而伤及阳气,损耗肺气,阻碍阳气收敛,冬季阳气不藏,变为虚寒病,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情志调养


        秋季养神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即要不断地收敛神气,由振奋转为宁静,由活跃变为平和,以适应秋季的特点,不使神志外驰,保持精神上的安宁。精神宁静,则气血流行渐缓,阳气因而渐收,阴气由此渐长。

 

       秋日,草枯叶落,万物萧条,不禁使人惆怅,因此,在情志调养上需抒发胸襟,可与人畅谈,以抒发胸中郁闷,或到大自然中领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

  

       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健康、益寿延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即是养生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5-06-26/73345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