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前世?关于催眠的“前世今生”

  • 2022-05-13 20:00:05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催眠常会带给人一种误解,那就是把“前世今生”跟“催眠”两者划上等号,在众多个案或工作坊学员最感兴趣的催眠话题里,“我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前世?”这个问题始终高居排行榜第一位!

或许是受传统观念或者电视电影的影响,又或者是许多催眠师很爱用前世回溯当成疗愈服务的卖点,以至于虽然我没有刻意宣传自己懂得前世回溯这个技巧,仍然遇到不少当事人指名要做前世回溯。

既然提到前世回溯这个催眠技巧,很自然会浮现下一个疑惑:“在催眠里看到的前世画面,都是真的吗?”我自己在身心灵领域有超过10年的学习经验,对于“人是否有前世”抱持着肯定态度,因为我也曾在催眠训练中,经历过前世回溯,甚至有些前世记忆,曾在深刻静心中自己浮现。

然而,身为受过咨询专业训练的咨询心理师,我选择将催眠建立在心理治疗基础之上,因为我希望真正的灵性,可以落实在真实的生活里,我更希望能通过演讲或心理咨询工作室,让更多人对催眠有更多的理解。因此,我比较喜欢采用下列这种观点跟旁人解释“前世今生”这件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欣赏电影、偶像剧、追影集、看卡通或是浏览歌手MV的经验,虽然这些剧情可能是假的,观看剧情的我们却可能在欣赏时因为非常投入而动了真感情,甚至在跟随着主角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体会。

我们会因为电影中的剧情是假的,而少了情感上的共鸣与感动吗?又或者我们会因为偶像剧“只是一个虚拟故事”,而妨碍自己从中有所体会吗?相信多数人的回答是“当然不会!”

许多人都在男主角意外过世的那一刻默默流泪,更从女主角身上学到许多生命体悟,当我们看到某家庭妇女生活艰难时,我们会体会到家庭主妇的不容易,虽然电视电影上是虚拟的,感受与学习却是真实的。

因此我喜欢跟来访者这样解释:催眠中的画面就像是潜意识播放的一部电影,里面剧情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过的事件里,打开对生命不同角度的眼光,用更敞开的心胸活出生命中其他的可能,也因为要预留沉淀、整理催眠经验的时间,因此以90分钟为基本单位的催眠过程感觉似乎会很长,实际上节奏非常紧凑,虽然当事人身心可能是放松的,内在的心智活动可是丰富而忙碌的!

在催眠中所看到的“前世经验”,不一定都是真的,我们在当中的感受却很可能是非常真实的,真的就像是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样!然而,这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心理学课本中,便提及美国过去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表示心理治疗师在与当事人晤谈时,可能在话语中加入过度引导,以致于让当事人误以为自己童年时曾被父亲性侵过,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

因此,寻找一个有能力跟自己探讨前世回溯经验意义,而且不会过于穿凿附会的催眠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经验过前世的种种“剧情”后,若无法有适当收尾,甚至继续沉浸在悲苦的情绪里,对当事人来说经常是二度伤害!

从深度心理学来说,大多数的困扰,其实在这辈子就可以处理了。在我自己经历过几次前世回溯之后,逐渐发现在回溯过程里所看见的经验,认真归纳起来大致上都有几个特点,无论我那辈子是将军、巫女、护卫队长、女祭司、平凡老百姓......几乎都是一个任劳任怨,甘心替众人或国家付出的人。然而,到了那一世的结尾,全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善待,让我在那一世要死的时候,感觉孤单、凄凉、忿忿不平。

将这些前世回溯中共有的元素,对应到我这辈子的遭遇,意外发现累世以来我所经历的状况,似乎也常在这辈子上演,例如:过度替他人着想,而默默承受不公平的对待,又或者是在与人冲突时,先一步退让,而默默觉得委屈与孤单。在好好沉淀一番后,我发现这些行为模式似乎和原生家庭经验有些关系。

我的双亲都是非常有道德感,甚至有些严苛的人,从小就会告诫我许多事情,例如:赚钱很辛苦所以不能随便乱花、吃饭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不能一直吃自己喜欢吃的、如果被别人欺负了,应该要先检讨自己是否有得罪人的地方、即使再怎么累,还是应该要准时早起......

这些来自于父母亲的谆谆教诲,很早就烙印在我的心底,每当要在我与他人之间进行抉择时,我很容易过度牺牲个人需求,付出自己的努力,这当然不会带来好下场,因为我的需求不容易被满足,也容易让自己的默默付出变成他人的理所当然。

不只是我在接受前世回溯的经验当中,对生命有深刻的体会,不少来接受催眠的当事人,在结束回溯的过程后,也从前世的经验里,反过来对这辈子的困境有了新的看见,例如学到不该盲目相信他人,该适度保有个人界线,或是通过某一世的经验,看见原来自己过去在人际互动中始终错怪他人,是自己心胸不够敞开等等,虽然这些前世经验不一定能够考核真伪,当事人却仍从中获得深刻而感动的经验与学习,或许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吧!

|性格色彩测试可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性格色彩进行测试。

|抑郁症自我检测可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抑郁症自测进行测试。

|焦虑症自我检测可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焦虑症自测进行测试。

|双相情感障碍自我检测可关注本公众号回复:双相自测进行测试。

扫一扫关注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5-13/58836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