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全感染:我在海外抗疫21天

  • 2022-03-09 20:00:09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奥密克戎感染就像“大号流感”,重点在“大”

撰文 | 医学界编辑部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正月十五前夕,我,我家队友,我儿子,都感染了新冠

我和队友是2针灭活、1针mRNA疫苗护体。第3剂打完至感染,不足3个月。孩子刚被通知能打疫苗,结果中招了。

想破头,也想不出感染渠道

新冠疫情大流行前,我和家人来到国外体验生活。因疫推迟了回国计划。

疫情暴发2年多,这个国家被病毒轮了一遍又一遍,数度采取禁足式防疫,最长一次超百天。

越管越关,感染数越高。新冠毒株奥密克戎成为本地主要流行株后,再叠加圣诞、新年、农历春节几个假期,2022年2月至今,本地感染数快速倍增,日均确诊两三万例。2月中,美国把这里列入“最高风险旅行目的地”名单。

我所在地区的自然感染率已超24%。但因经济等原因,近半年来本地已经放开。说好的进出公共场所要凭疫苗通行证+出行码,迟迟未全面落实。无效戴口罩的人比比皆是。两剂疫苗接种率仅62.7%。

自己截的

所以,看到确诊结果,我竟然有一种“终于”的如释重负。

但人还是有些懵的。我是家里第一个出现症状的。然后,每隔三四天,再病倒一个。我大概率是他俩的感染源头。

那么,我的感染渠道呢?

出现症状前,我宅家5天,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出门倒垃圾。更早之前拜年见过的人,都是好好的,检测全阴。

我家队友也帮我溯源。盘来盘去,只能想到同楼居住的邻居在1周前中招。我俩共用过楼梯。

但我一直戴着口罩,没摸扶手、没摸脸,回家后全身喷酒精、30秒洗手……只能说,奥密克戎无孔不入。

居家治疗期间,我们用过多款自测试剂盒,捅鼻子、吐口水都做了。结果时而呈阴,时而变阳。/自己拍的

奥密克戎感染就像“大号流感”,重点在“大”

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分享过自己的染疫经历。在他们的描述中,奥密克戎感染被比作“大号流感”。

我患过流感。将那段经历和本次染疫对比,我的体会是:重点在“大”,奥密克戎明显症状更重、持续更久。

比如,发烧程度有差异。

我家三口的初始症状都是发烧。队友和孩子烧得比我重,最高分别达39.2℃和39.4℃。他俩反复发烧三四天,时间也比我久。

尤其是孩子,吃退烧药效果不明显,用到单次最大剂量,仅能维持一两个小时体温接近正常。发烧期间,他整日瘫在床上,昏昏沉沉。只要烧过38.2℃,就开始打寒颤,肉眼可见地整个人在抖。

我和队友打配合,每隔1.5-2小时,给孩子测心率、呼吸频次、指氧饱和度。那几天,我格外“迷信”,不时祈祷:血氧不能低于95%、呼吸不能超过30次/分钟,熬到退烧就好了。

发烧期间,我们仨还感觉浑身无力,头痛眩晕,肌肉关节疼痛。下床走两步就精疲力尽。

自己拍的

再比如,症状持续更久。

孩子完全退烧后偶有咳嗽、胸闷气短,约5天症状清除。

我和队友都出现喉咙肿痛、有异物感,嗓子嘶哑,以及持续咳嗽。我的头痛时不时在犯,难以集中精神。这些症状持续达两周。

我咳得时间最久、程度最重。一吸冷风,就压不住地要咳,半个胸腔在震动,带着厚重的嗡嗡声。几乎每晚要咳醒两三次,有时必须戴上口罩才能睡着。直到现在,病愈后两周有余,我仍时常感觉喉咙干痒。

我和医生朋友们聊起自己的染疫经历。我被称“可能是轻症中较重的”。

轻症都这么难熬,更重一些会如何?不敢想。

一二三,一起喝。/自己拍的

都靠朋友们!

要说本次感染的最大感触,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感恩。

首先要感恩本地的朋友们、同事们,在我们全家隔离治疗期间,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本地将新冠感染者分为4级。按照要求,除老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或重症患者,其他人首推居家隔离治疗。这能分流患者,降低医疗系统压力。居住环境不具备隔离条件的,可以求助政府、安排至特定机构。

不管是症状、年龄,我们都不符合入院标准。和队友商量后,我们选择居家隔离。

同事们闻悉,主动提出帮忙送一日三餐和生活必需品。朋友们天天来问“退烧没,好点伐,想吃啥”,各种“送到门口自己拿”。

他们是这世界的光。

我也感恩自己,一直都在关注疫情进展。

本地没有抗新冠病毒特效药。我就照着诊疗指南、跟着亲历者的抗疫日记、在线付费咨询多名医师和药师,自我治疗。

退烧药是最重要的必需品。我备了对乙酰氨基酚的糖浆和布洛芬的胶囊。全家都是按体重喝糖浆,方便吞咽。

关于某知名抗疫中成药,队友用足剂量和疗程,我和孩子(剂量减半)用了半个疗程。每次服药后30-60分钟,嗓子会舒服一些。

队友还跟着国内的诊疗指南,用足抗病毒药阿比多尔。

本地朋友染疫痊愈后,送来药师推荐、分装好的抗疫中药材。我们熬水喝了7天。

除退烧药,其他都无检验数据支持,不便评述具体效果。

考虑到维生素C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一定作用,我们仨每天1-2片泡腾片,拿橙汁苹果汁当水喝。

我喝了近3周的止咳糖浆。期间,有医生建议我换右美沙芬。因为不想带毒出门看病买药,未改。

感染后第15天,我和队友的PCR转阴。

孩子出现症状比我晚了近一周。到其转阴时,我家应战新冠,正好21天。我们终于解除隔离。

朋友同事投递的抗疫药,有的吃了,有的没。/自己拍的

多嘴聊两句“共存”

听闻我们仨的感染康复史,有朋友感慨“新冠也不是很危险”“最终都是能与病毒共存的”。

我心有戚戚,想到的是感染期间,脸烧得通红的队友和孩子。

在孩子症状最重时,我自责、负疚,后悔在感染之初,没坚持把孩子送出去。但作为我俩的密接,一个未成年人能去哪儿?

孩子独立自检中。/自己拍的

本地有朋友确诊,居家6天后,才收到卫生部门通知,要求其去完善新冠相关检测、戴隔离手环。“这个过程中我出门,也没人知道我病了,也没有人阻拦。”TA说。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没做过自检或核酸检测。有些人为了糊口,戴着两层口罩照常上班。

允许居家隔离、但缺乏及时跟进,感染者和健康人的活动界限就容易模糊。感染者数量会快速增加。

我所在国家95.9%的感染者被要求居家。仅2.8%者能收治入院。即便如此,仍有多地医院的床位吃紧,使用量在80%上下徘徊。

共存的结果还包括病毒会持续传播、不断变异,远期危害性无法评估。没人能拍着胸脯说明天会如何。

自己截的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制版:薛娇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3-09/57447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