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IND趋势分析
- 2022-02-18 18:00:11 健康一线
- 健康
始于2015年的这一轮药品政策改革,一方面逐步完善了政策审评审批体系,解决了新药研发之前面临的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创造了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是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为新药研发带来了好的资本土壤。自此,中国新药开发进入全新时代。
经过近5年的发展,中国新药创新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从下图可以发现,相比2012-2016每年不到150个创新药首次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2017年之后,在中国首次提交IND的新药数量逐年攀升,尤其是2019-2021近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47%。其中,国产新药IND的数量更是显著高于进口药品,2021年的国产新药IND占比更是达到70%,并且化药和生物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就药物类型来看,中国的创新药开发是以小分子化药和抗体为主,近10年在首次IND新药中的累计占比分别为55%和22%。新兴疗法也在中国开始起步并逐步升温,比如细胞疗法从2017年开始兴起,2018年一度达到占比12.4%的高峰。国外大热的小核酸药物和基因疗法,目前在国内IND的数量上还没有达到像细胞疗法一样的热度(近10年总计分别是22款和8款)。
新兴疗法的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从IND申报的药物技术类型上看也更加多元化。仅2021年就有PROTAC、三抗/四抗、CAR-NK细胞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等多种新兴疗法首次申报临床。而双抗和ADC这类更成熟一些的新兴疗法的IND更是爆发式增长。
尽管表面上的数据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隐藏的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在研新药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靶点高度集中。近10年首次申报IND的新药中,TOP20靶点相关新药达到716个,占比达到29%。这些药物在向后期临床开发推进及商业化上市时必然面临激烈竞争。
在2021年首次申报IND的新药中,由于双抗数量爆发,PDL1、TGF-β、4-1BB、CD47等靶点组合的热度也迅速上升,小分子药物的靶点集中在KRAS G12C、BTK、SHP2,TOP15靶点相关药物总计155个,占比达到25%。
在适应症选择方面,新药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往肿瘤、血液和免疫相关疾病倾斜,而感染、心脑血管、消化、内分泌及代谢等领域药品研发热度逐渐降温。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应性皮炎等自免疾病在近两年也是药品开发热点。
从企业维度来看,国内创新药的开发也是呈现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近10年,IND数量TOP50药企(集团)共申报1160款新药,占比达到47%。其中恒瑞医药申报90款,数量遥遥领先。
尤其是在2021年,恒瑞、正大天晴、豪森、君实、齐鲁等头部企业在新药申报数量更是爆发式增长,其中恒瑞医药2021年申报了31款新药,包括全球进度第1的CD112R/TIGIT双抗。同时,其他传统药企也加速了向创新转型的步伐,初创药企也快速成长,在中国将大量创新药提交IND并推向临床开发。
从整体数据来看,在2012-2021这十年间,共有689家中国企业完成首款新药的临床申报,进入创新药开发的竞赛场,共同参与丰富了中国创新药的生态体系。
(原文有删减)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2-18/57119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海和药物C-Met抑制剂谷美替尼片拟纳入优先审评2022-02-18 18:00:11
- 中国创新药IND趋势分析2022-02-18 18:00:11
- 亘喜生物GC012F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完成首批患者给药2022-02-18 18:00:11
- 治疗胆道癌!百济神州注射用ZW25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2022-02-18 18:00:11
- AI推动小分子药物开发 浪潮来临?2022-02-18 18:00:11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