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接种mRNA疫苗,可诱导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免疫

  • 2022-02-17 08:00:05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Omicron变异株自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WHO将其列为关切变异株(VOC)。当前,Omicron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Omicron变异株为PANGO谱系BA.1或B.1.1.529,源自Alpha谱系。同原始野生株比较,S蛋白中有34个突变(包括三个缺失和一个插入),其中RBD(受体结构域)包含15个突变(图1)。这些突变集中在S蛋白的顶部(属于抗体接近的区域),这就提高了免疫逃逸的可能性。

图1 新的VOC变异株Omicron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拉根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采用高通量假病毒中和实验检测接种疫苗人群血清对SARS-CoV-2野生株及变异株的中和能力[1]。研究人员收集了239 名来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或切尔西的医护人员和/或社区居民,均接种了COVID-19 疫苗(为美国FDA批准的两款mRNA疫苗BNT162b2、mRNA-1273和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Ad26.COV2.S)。受试者的中位年龄38岁(18-78岁),女性占63%(图2)。

图2 疫苗接种者的临床数据

将239人根据疫苗接种完成时间、既往感染情况和加强接种情况,分成四个亚组(图3):

1

rencent vax (完成基础免疫

2

distant vax (完成基础免疫6-12月,n=62);

3

distant vax+infection(既往感染+1针疫苗后6-12月,n=41);

4

booster vax(基础免疫完成后给予加强针3个月内,n=71)

图3 健康成年社区居民和医护人员的疫苗接种队列示意图

采用一种高通量假病毒中和实验检测这些样本针对 SARS-CoV-2 野生型及变异株的中和能力;在添加到表达 ACE2 的靶细胞之前,将带有编码荧光素酶的 SARS-CoV-2 变异S蛋白的假病毒暴露于疫苗接种者血清的稀释液中。共培养 48 小时后,测量稀释液的荧光素酶活性以量化感染率,并计算达到 50% 假病毒中和的效价 (pNT50)。该 pNT50 值再使用 WHO 参考标准进行校正后转换为 WHO 单位IU/mL(图4)。

图4 高通量 SARS-CoV-2 假病毒中和实验工作流程示意图

研究主要结果:

两剂mRNA 疫苗的免疫程序可有效诱导针对 SARS-CoV-2 野生型和 Delta 变异株的中和免疫,但对于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反应并不理想。(图5、表1)

近期(

图5 接种三款疫苗对野生株、Delta、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活性

表1 接种 mRNA-1273(红色)、BNT162b2(蓝色)、Ad26.COV2.S(绿色)对野生型 (WT)、Omicron假病毒的中和滴度( IU/mL)

相比近期完成基础免疫人群,近期加强接种mRNA-1273或BNT162b2人群的血清对野生株的中和抗体滴度水平相当(分别增加3倍和1倍);对Delta变异株而言,接受BNT162b2加强后中和滴度升高更明显(分别增加3倍和9倍);而两种加强针人群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滴度均明显高于完成基础免疫者(分别增加19倍和27倍)。(图6)

使用Ad26.COV2.S基础免疫的人群,采用的是mRNA-1273加强。与单独接种Ad26.COV2.S的人群比较,血清对WT、Delta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滴度分别增加34倍、16倍、4倍。(图6)

图6 近期完成基础免疫人群和近期mRNA疫苗加强人群血清对野生株、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滴度

基础免疫患者,针对野生株的中和滴度与针对Delta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滴度仅呈弱相关性,而与Omicron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滴度无相关性。加强接种后,针对野生株的中和滴度与针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滴度均密切相关(图7)。这提示,加强接种除了能诱导更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还能增加体液免疫的广度,以及对高突变的变异株(如Omicron)的交叉反应性。

图7 近期完成基础疫苗接种(白色圆圈)和最近加强(深灰色方块)人群血清对野生株中和抗体滴度与对Delta、Omicron变异株中和滴度的线性回归

鉴于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抗SARS-Cov-2 S蛋白检测,研究将通过半定量免疫分析测得抗S蛋白抗体水平与高通量分析测得的中和滴度进行了关联。采用AUC曲线分析法,使用“Se+Sp”方法确定最大化灵敏度 (Se) 和特异性 (Sp) 的抗-S蛋白抗体最佳cut-off值 (图8):

对于野生株,最佳cut-off值为711 U/mL (88.4% Se和96.7% Sp);

对于Delta变异株,最佳cut-off值为1,591 U/mL (88.4% Se 和 83.8% Sp);

对于Omicron变异株,最佳cut-off值为10,300U/mL (67.2% Se 和 90.6% Sp)

图8 加强接种人群血清对野生株、Delta、Omicron变异株抗-S蛋白抗体水平和ROC曲线

图9 Omicron假病毒体外感染ACE2+细胞,相比于其他变异株的感染性显著增加

该研究证明,即使使用 mRNA-1273 、BNT162b2 或 Ad26.COV2.S 进行了基础疫苗接种,Omicron变异株仍可逃避疫苗诱导的免疫,相比其他变异株,体外假病毒感染速率增加,传播潜力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逃脱了体液免疫,但由于预先存在的细胞免疫和先天免疫,Omicron变异株突破性感染者疫苗接种后的疾病严重程度降低。然而,中和抗体仍然是保护免受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接受第3剂mRNA疫苗能产生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有效交叉中和反应。

研究的第一作者Garcia-Beltran认为,mRNA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后显著提高对Omicron变异株的保护力,可能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额外的疫苗剂量会诱导产生与S蛋白结合得更紧密的抗体,增加其有效性;二是加强接种mRNA疫苗可能产生针对所有形式SARS-CoV-2所共有的S蛋白区域的抗体。

近期,以色列卫生部也发表了关于3剂次BNT162b2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作用。研究人员收集两组医务工作者的血清样本,对野生株、 Beta、Delta和 Omicron变异株进行微量中和试验[2]。研究设计如图10:

图10 以色列卫生部研究的试验设计

研究显示,接种第2剂BNT162b2疫苗5个月后,受试者血清对野生型病毒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效率低,对Omicron变异株没有中和效力。第3剂BNT162b2对 Omicron 变异株的中和效率提高100倍(几何平均滴度,第2剂后为1.11,第3剂后为107.6);然而,即使接种了3剂疫苗,与对 Delta 变异株的中和作用相比,受试者血清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作用仍降低了3倍(图11)。

图11 对野生型病毒、Beta、Delta 和 Omicron 变异株的中和效力[2]

BioRxiv预印近期也发表了2剂、3剂BNT162b2对野生株USA-WA1/2020和重组Omicron-spike SARS-CoV-2中和GMT的持久性研究[3]。结果显示,接种第2剂2 周或 4 周,对 Omicron-spike SARS-CoV-2 的中和GMT比针对 USA-WA1/2020 的中和 GMT 低 25.6 倍;接种第3剂1个月与第2剂2周或4周相比,对野生株 USA-WA1/2020 和 Omicron-spike 病毒的中和 GMT 分别增加了 2.6 倍和 16.8 倍。接种第3剂 1、4 个月 ,对野生株USA-WA1/2020 和 Omicron 的中和 GMT 分别降低了 1.6 和 2 倍,表明两种变体的抗体衰减动力学相似(图12)。另外,mRNA-1273第3剂后 6 个月,对Omicron变异株中和滴度比加强剂后1个月峰值滴度低6.3倍,但所有参与者中仍可检测到[4]。

图12 BNT162b2 接种者血清对 USA-WA1/2020 和 Omicron-spike SARS-CoV-2 的中和作用(左图);USA-WA1/2020 和 Omicron-spike SARS-CoV-2 在 2 剂和 3 剂 BNT162b2 后的血清中和作用(右图)

以上研究均提示,在高传染性Omicron流行的背景下接种第3剂mRNA 疫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强有力地支持了美国CDC有关“对16岁及以上人群给予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建议。虽然中体抗体水平会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但第3剂疫苗后4个月或6个月均能检测到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作用。是否在6个月后接种第4剂疫苗能获得更高的中和抗体水平呢?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来解答。

参考文献:

[1] Garcia-Beltran WF, et al. mRNA-based COVID-19 vaccine boosters induce neutralizing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medRxiv [Preprint]. 2021 Dec 14:2021.12.14.21267755. doi: 10.1101/2021.12.14.21267755. Update in: Cell. 2022 Jan 6;: PMID: 34931201;

[2] Nemet I, et al. Third BNT162b2 Vaccination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21. doi:10.1056/NEJMc2119358 Cited in: PubMed; PMID 34965337

[3] Hongjie Xia, et al. Neutralization of Omicron SARS-CoV-2 by 2 or 3 doses of BNT162b2 vaccine. bioRxiv 2022.01.21.476344;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1.21.476344

[4] Pajon R、et al.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Neutralization after mRNA-1273 Booster Vaccination. N Engl J Med. 2022 Jan 26. doi: 10.1056/NEJMc2119912.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2-17/57087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