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义解析看附子在儿科的应用

  • 2022-02-14 20:00:11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从方义解析看附子在儿科的应用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主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阴疽疮漏等。《医学启源》记载:“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脾胃学说的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言其:“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将其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关于附子在儿科的应用,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郑启仲认为,由于儿科领域“以清为主”和“以温为主”两大学派的形成,特别是受小儿为“纯阳之体”的影响,加之小儿患病易从热化,临床用药多以清凉为主,所以“以清为主”的清凉派占有主导地位。尽管“稚阴雅阳”的小儿生理特点已被大家公认,而用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与遵循。补偏救弊不乏其人,比如近代医家徐小圃善用麻黄、桂枝、干姜、附子治疗小儿急危重病,立起沉疴。而“温阳”思维在儿科临床并未得到应有的应用。可是,寒凉治法造成的弊端依然令人担忧,正如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直言:“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后人误以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时至今日,附子的应用在儿科“谈附色变”者仍普遍存在。

在临证之余,郑启仲深入研究小儿体质,曾有《略论小儿体质“三说”》《江育仁教授“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在中医儿科临床应用体会》及“回阳教逆”抢救小儿重症的医案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对附子在儿科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结合以上内容,针对小儿凡脾肾阳虚、阳不护阴、生气不足等,在辨证、遣方用药中时常运用附子而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从方义解析看附子在儿科的应用

□郑 宏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主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阴疽疮漏等。《医学启源》记载:“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脾胃学说的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言其:“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将其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关于附子在儿科的应用,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郑启仲认为,由于儿科领域“以清为主”和“以温为主”两大学派的形成,特别是受小儿为“纯阳之体”的影响,加之小儿患病易从热化,临床用药多以清凉为主,所以“以清为主”的清凉派占有主导地位。尽管“稚阴雅阳”的小儿生理特点已被大家公认,而用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与遵循。补偏救弊不乏其人,比如近代医家徐小圃善用麻黄、桂枝、干姜、附子治疗小儿急危重病,立起沉疴。而“温阳”思维在儿科临床并未得到应有的应用。可是,寒凉治法造成的弊端依然令人担忧,正如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直言:“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后人误以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时至今日,附子的应用在儿科“谈附色变”者仍普遍存在。

在临证之余,郑启仲深入研究小儿体质,曾有《略论小儿体质“三说”》《江育仁教授“阳可统阴”学术思想在中医儿科临床应用体会》及“回阳教逆”抢救小儿重症的医案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对附子在儿科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结合以上内容,针对小儿凡脾肾阳虚、阳不护阴、生气不足等,在辨证、遣方用药中时常运用附子而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2-14/57045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