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遣方用药的特点与思路

  • 2022-01-10 20:00:11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浅析遣方用药的特点与思路

合格的中医应学会遣方用药

浅析遣方用药的特点与思路

国医大师 张 磊

许多中医认为“用药如用兵”,在中医古典医籍中,时常将临床辨证用药比喻为临阵打仗,调兵遣将,这种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中医用药的原则。我认为,若将兵学原理运用到医学中,特别是中医学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开阔人们的视野,指导养生治病意义深远。

合格的中医应学会遣方用药

在诊疗间隙,我与年轻弟子在谈到中医的造诣和素养时,时常强调中医应具备“方药功夫”。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必须学会遣方用药。

所谓遣方,即医生治疗疾病时开出的药方。按照治法、治则,一个药方由无数不同的药物组成,通过周密组方,药物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病证不同,药方规格也各有不同。对此,我时常告诉年轻学子:“遣方如派兵,派兵要有兵可派,遣方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医生掌握的方子不多,用方时就‘无兵可派’。在中医书籍中,中药方浩如烟海,谁也不能把它们全部记在脑子里,但常用的经方、时方和经验方等不可不记,要熟练掌握。”

遣方用药须与病相符

在临证示教时,我时常说:“经方数量不大,其识见高明,用意深远,奥妙无穷,只要用之得当,可屡获良效。”为此,古代医籍中有“能起大病者经方也”的文字记载。

时方即“时下盛行之方”,实际上泛指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以后的历代医方。时方的内容更为丰富,适用面更宽,疗效亦很显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创新与发展,应多读、多记、常用。经验方包括他人和个人的经验方,有一些还是独特的。我认为,多读方,多记方,既便于临床应用,又是自己组方的基础,多多益善。但需要强调的是,疾病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要灵活加减变化,或取其方义,或化裁其方,务求与实际病情相符。

辨证准确 用药得当

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我认为,用药与遣方关系密切,辨证的落脚点在用方用药。药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治病疗效。譬如打仗,即使战略战术正确,若兵不精或者用兵不当,也是难以取胜的。

我认为,要想把药用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熟悉每一味药的性能。中药品种各异,其性味功能也各不同,很多药物性能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玄参既能清火解毒,又能养阴生津。鳖甲既能滋阴清热,又能软坚散结。大黄既能泻热通肠,又能破结行瘀等。

二要掌握药物用量的分寸。该用大量的不用大量为药疲于病,不该用大量的用大量为药过于病,过与不及,同属于欠妥。

三要明确处方中药与药用量的比例。在一个处方中,有一些药可用至30克或者更多,有一些药用量数克或更少,有的必须等量使用。

四要注意药物的炮制。通过炮制,药物性能会有所改变。比如大黄生用则泻力大,炭用(即炒炭法,将药炒至表面显焦黑色)则泻力小并能止血。干姜生用则温中散寒,炭用则温经止血。红花生用则活血散瘀,炭用则散瘀止血等。其间,油、盐、醋、蜜、糖、酒等,也是制药必备品。

五要注意鲜药的使用。有一些药鲜用比干用好,比如白茅根、苇根、竹叶、石斛、车前草等鲜用效果更佳。

用药之道 如用兵之道

诊疗之余,我对临证用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将用药之道归纳为3个方面:知己知彼、调兵遣将、不战而胜。

知己知彼。医生临证与军人临战一样,不明敌情时要周密侦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认真收集资料,结合发病时间、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分析,慎重诊断病情。熟记所用“武器”,即药物之性味、归经、特性、特长,以及配伍原则。总之,除了辨证准确,还要熟知药物的药性。

调兵遣将。在辨证结束时,目标确定了,就要调兵遣将。医家以用兵来比喻用药。对于急危重症,用药宜足量重剂,犹如使用飞机大炮,猛烈攻击;对于慢性虚损性疾病,用药宜轻量缓剂,犹如小米加步枪,慢慢谋划这件事。

不战而胜。对于疾病,医家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的医生,才能称得上良医。我提倡,医生应该树立治未病的思想,防患于未然。对于已经患病的人,要少用药、开小方、治大病;尽量使用无毒性或毒性小的药物,不能不治病而致病。唯有如此用药,方能达到“平淡之中见奇功”的效果。

(本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孙玉信整理)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1-10/56579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