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脏疾病四则
- 2022-01-10 20:00:11 医药卫生报
- 健康
案例一
□陈阳春
案例一
急性心肌梗死治验
薄某,女,80岁。
初诊:患者以胸前区闷痛、干呕就诊。患者平日体健,血压正常,早上起床后感觉胸前区闷痛,干呕,随即送当地某医院救治,经过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朋友介绍,到笔者所在医院寻求治疗。检查:血压为124/6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精神欠佳,痛苦病容,心界无明显扩大,心音偏低,心律齐,主动脉区收缩期杂音Ⅱ级,腹部(-),自带心电图显示:前间壁及前外侧壁ST段抬高,弓背向上。脉沉细无力,微弦,舌质淡红、微暗,少苔。
西医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胸痹(真心痛)。
辨证:年迈体虚,元气不足,血瘀气滞。
治法:建议患者住院治疗,被拒绝。经劝说同意留在医院观察,因考虑患者年龄较大,同时是在门诊用药,故未采用溶栓药物。
处方:环磷酸腺苷冻干粉20毫克×2支,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1瓶,静脉滴注。
中药处方:西洋参5克,黄芪30克,丹参20克,黄精20克,赤芍15克,郁金15克,延胡索15克。急煎1剂,频服。
二诊:下午4时30分,患者症状缓解,自行要求离院。仍按上方处理,用药5天,并嘱咐患者及家属,如症状加重速送医院。
三诊:家属到医院代述,患者回家后,一直很好,未再出现疼痛。
处方:黄芪30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黄精15克,郁金15克,柴胡10克。共10剂。每天服用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四诊:家属到医院代述,服汤药10剂后,患者拒服,汤药已停止服用,改用益心通脉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口服。
五诊:5年后,患者因低热半月余持续不退,到笔者所在门诊就诊。自述在这5年内间断服用益心通脉胶囊,一次2粒,每天3次,胸前区疼痛未再出现,体健。近半个月来不明原因一直低热不退,深感不适,故来就诊。查体:体温37摄氏度。心电图检查显示:心率81次/分,V1~V6 T波低平。脉沉细、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处方:治疗低热中药处方3剂;建议继续间断服用益心通脉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辅酶Q10,每次10毫克,每天3次,口服。
案例二
迟脉症治验
张某,男,41岁。
初诊:患者以胸前区阵发性疼痛,心慌,头晕,恶心两年余就诊。自述平时血压偏低,睡眠欠佳,全身麻木,怕冷,曾突然昏倒过一次,但神志清。曾在当地某医院进行检查:心率为39次/分,运动心电图试验显示心率最高为76次/分,被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建议其植入心脏起搏器,因条件限制未能治疗。后患者服用心宝丸,症状有所改善,但心率仍未提升,想服用中药治疗,特来笔者所在处就诊。检查:患者精神欠佳,体瘦,血压为96/74毫米汞柱,心电图显示心率为41次/分,ST-T段无变化。脉迟,舌质浅红,苔白少。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诊断:迟脉证。证属肾阳不足,寒气凝滞,血脉鼓动无力。
治法:益气温阳生脉。
处方:麻黄10克,附子5克,细辛6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黄精10克。共4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自觉有些上火,口无味。检查:血压为92/70毫米汞柱,心率为68次/分,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少。在原方基础上加生地黄15克,以其甘寒质润,苦寒泄热,凉血清热兼能滋阴,乃临床血热阴亏证之常用药;加柴胡10克,以其苦辛,微寒,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三诊:服上药后热减,头晕有所缓解,仍感胸闷、心慌。检查:血压为100/80毫米汞柱,心率为76次/分,脉细,舌质浅红,苔薄白。在原方基础上加降香10克,以行气止痛、化瘀活血宽胸。共1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四诊:胸闷,怕冷,与天气变化有关,其他无变化。检查:血压为96/70毫米汞柱,心率为64次/分,舌、脉同前。应用初诊时处方,共1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五诊:患者服药后,自述从服中药以来脉搏自测均在60次/分左右,胸闷痛、头晕缓解,偶有心慌。检查:血压为102/80毫米汞柱,心率为66次/分,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按原方继续服用20剂。
六诊:心脏无明显不适,体力较前好转,近日出现进食后胃部胀,要求改服治疗胃病的药方。
处方:胃康胶囊(甘松、三七、蒲黄、乳香、没药、海螵蛸、黄芪、白术、吴茱萸、黄连),60粒/瓶×3瓶,每次4粒,每天3次。
回访患者,体健。
案例三
冠心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治验
任某,男,75岁。
初诊:以“阵发胸闷、心慌2年,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年,现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早上21单位、晚上24单位进行血糖控制,空腹血糖可。
刻诊:胸闷,心慌(阵发性、动则加重),双下肢无力,梦多,大便干,舌质淡红,苔黄厚,脉弦涩,血压为104/60毫米汞柱,心率为65次/分,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ST-T段异常改变。动态心电图显示:偶发房性早搏,ST-T段异常改变。心脏彩超显示:心室射血分值为46%,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稍大,升主动脉增宽,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Ⅲ级;2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胸痹,气阴两虚兼血瘀,心衰病,消渴。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活血。
处方:黄芪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黄精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郁金15克,柴胡10克,红景天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车前子30克。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剂煎至400毫升,每次200毫升,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胸闷、心慌较前明显减轻,双下肢无力较前减轻,大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涩,血压为110/80毫米汞柱,心率为59次/分,空腹血糖为18.92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为10.4%,心电图显示心脏下壁、前侧壁、高侧壁T波倒置。患者心功能提高至Ⅱ级,活动耐力改善。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活血。
处方:黄芪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黄精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郁金15克,柴胡10克,红景天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泽泻15克,辽参15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剂煎至400毫升,每次200毫升,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三诊:偶有胸闷、心慌(程度较前减轻,可上下楼),余无特殊不适,患者舌质红,少苔,脉弦,血压为102/62毫米汞柱,心率为60次/分。空腹血糖为7.37毫摩尔/升。按上方继续服用10剂,每剂煎至400毫升,每次200毫升,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四诊:快步行走时出现胸部不适,患者舌质红,少苔,脉弦,血压为105/64毫米汞柱,心率为60次/分。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
处方:西洋参3克~5克,三七3克~5克,麦冬5克。共10剂,每天1剂,研末冲服。
按语: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中医认为,心、肝、肾、脾(胃),诸脏亏虚、功能失调是胸痹心痛发生的根本原因。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尤以气虚多见,气虚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标实为血瘀、气泄、寒凝阻等,尤以血瘀最为常见,瘀血阻络,胸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中记载:“心痹者,脉不通。”气虚无力运血可致血瘀,笔者认为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肝郁,故拟以益气养阴,疏肝活血为治则加减。方药以生脉饮益气养阴为基础方加减,久病多瘀,加丹参、赤芍、郁金活血类药物;丹参、赤芍、郁金理气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保护缺血心肌,增加耐缺氧功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系统等;赤芍可以抗血小板积聚、降脂、抗动脉硬化;郁金可以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笔者在治疗心脏相关疾病时多用郁金、柴胡类疏肝理气药物,行气以活血。
冠心病气虚血瘀兼寒凝气滞证治验
马某,男,67岁。
初诊:患者因胸闷痛频繁发作就诊,自述平时血压不高,体健,在一次骑车购物时突然出现胸痛伴汗出,随即自行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后,症状缓解。回家后因大便引发胸痛,再次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症状缓解。患者到当地某医院检查心电图异常(具体不详),又经某医院做64排CT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40%,服用西药抗心绞痛后症状得到控制,未再发作。近日,患者因骑车外出发生胸前区疼痛,不能活动,发作频繁,经某医院做心脏CT检查显示:冠状动脉部分狭窄80%,建议行支架植入治疗,患者不愿意放支架,改求中医治疗,故来笔者处就诊。患者自觉两次发病均在入冬天气较冷时,睡眠、纳食、二便均可,血压为126/80毫米汞柱,脉沉细,舌淡红,微暗,苔稍厚微黄,血液化验均为正常。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虚血瘀兼寒凝气滞。
治法:益气活血、温阳兼以疏肝。
处方:黄芪30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黄精15克,郁金15克,柴胡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云茯苓15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辅酶Q10,每次10毫克,每天3次,口服。
二诊:服药后胸痛发作时症状有所减轻,但仍不断出现。查舌、脉同前。按上方继续服用14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三诊:按上方自行服20余剂,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至消失,又自行加服5剂。现无特殊不适,脉细,舌淡红,苔稍厚微黄。建议患者服药巩固治疗,因舌苔稍厚,方中加法半夏祛湿化痰。
处方:黄芪30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黄精15克,郁金15克,柴胡10克,桂枝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共1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四诊:患者未再发病。查脉细,舌质淡红微暗,苔薄白。为巩固疗效、方便服用,改用西洋参5克,三七5克,每天1剂,泡水当茶饮。
按语:现代研究证实,西洋参提取的有效营养成分可以调节紊乱,平衡代谢,恢复细胞自身功能,能够对血管壁和心肌进行补养,使受损的血管壁和虚弱的心脏恢复活力,提高脂类代谢能力,预防血栓再次形成,保持血管畅通,从而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三七现代研究证实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积聚及溶栓作用,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各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还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管流量,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等作用。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1-10/56579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上一篇: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防治方案
- 下一篇:浅析遣方用药的特点与思路
- 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结业考核专家组莅临驻市二院检查指导 2022-01-10 20:00:12
- 周口:百名中医院人于寒冬夜奔赴疫情防控主战场! 2022-01-10 20:00:12
- 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守护人民健康 2022-01-10 20:00:11
- “第一院长”为员工“拜师” 2022-01-10 20:00:11
- 鲁山县疫情宣传小喇叭发挥大作用 2022-01-10 20:00:11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