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护理要点

  连丹丹

  魏县中医医院

  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期是骨骼重生的黄金时段,外固定装置如同守护骨骼的“临时铠甲”,护理细节直接决定愈合成败。临床发现,近半数固定期问题源于护理疏漏:装置过紧阻碍血流、过早用力导致错位、清洁不当引发皮肤损伤。家庭护理需精准把握“稳”与“动”的平衡,既要稳固支撑骨骼生长,又要防止肌肉萎缩。本文从装置养护、血运调节、功能训练三方面,提供科学护理方案,助力患者重获健康骨骼。

  固定装置的科学维护

  松紧度的动态观察

  每日查看固定装置边缘皮肤,以手指能轻松插入缝隙为松紧适宜。随着肿胀消退若出现松动,可在外层用弹性绷带适度缠绕加固。若局部持续疼痛或麻木,需及时联系医护调整,防止皮肤长时间受压破损。夜间休息时用软枕垫高患肢,借助重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清洁防护的细节把控

  石膏固定者洗澡时用防水套包裹患处,外层裹干毛巾吸收可能渗入的水分;可拆卸支具需每日用酒精擦拭内衬,自然晾干避免暴晒。若皮肤瘙痒,禁用棉签等硬物搔抓,可打开吹风机冷风档远距离吹拂缓解。足部固定者需每日清洁趾间,保持干燥预防真菌感染。

  活动限制的智慧管理

  上肢骨折者穿衣时先穿患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减少肢体过度活动。下肢使用步行靴行走时,步频控制在每分钟十余步,避免快速移动。禁止用固定肢体提拿重物,日常取物尽量用健侧手臂,承重不超过较轻物品重量。乘车时将患肢平放,遇急刹可用靠垫缓冲冲击力。

  血液循环的全程监护

  肿胀程度的阶梯监测

  每日晨起在髌骨上方约十厘米处测量患肢周径,记录肿胀变化趋势。若发现肢体持续肿胀、皮肤紧绷发亮,需警惕血液循环受阻。可采用“冰敷-抬高-活动”组合护理:冰敷减轻炎症,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每小时进行脚趾屈伸动作,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回流。

  皮肤状态的动态评估

  密切观察固定部位远端皮肤颜色,苍白或发紫均提示循环异常。用棉签轻压甲床,两秒内恢复红润为正常血运。足部固定者需每日检查足底,若出现发红区域及时用减压贴保护;若有水疱形成,保留表皮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发生。

  温度感知的异常预警

  留意固定肢体与健侧的温度差异,若患处明显发凉或发热,可能是血流不畅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可通过手背轻触对比两侧温度,一旦发现患侧温度异常,需及时调整固定装置松紧度,或采用温水擦拭促进局部循环。若伴随麻木、刺痛感加剧,应立即寻求医疗评估。

  功能恢复的渐进训练

  肌肉活力的唤醒训练

  固定后的第二天,即可开展肌肉锻炼。上肢骨折者可模拟推墙动作,用力收缩肌肉后放松,重复多次;下肢骨折患者则可平躺做空中踩单车,利用健侧带动患侧活动。后期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从轻柔力度开始逐步加强,有效预防肌肉萎缩。

  关节活动的安全突破

  肩肘固定者可尝试钟摆运动:弯腰让患肢自然下垂,缓慢画圈活动肩关节。膝关节固定者坐着时,轻轻滑动脚跟模拟屈膝。拆除固定后,首次活动要循序渐进,每天进行几次短时间练习,搭配温水浴放松僵硬关节,帮助关节逐步恢复灵活。

  负重训练的阶梯过渡

  下肢骨折初期需依靠双拐,以健侧腿承重为主。借助体重秤逐步增加患肢受力,从轻轻触地到逐渐承重。弃拐前需通过平衡测试:单腿站立稳定且无疼痛,才能尝试完全负重行走,确保骨骼与肢体功能同步康复。

  骨折愈合恰似培育新芽,既需静待自然生长,更依赖科学养护。从精准调节固定装置松紧度,到持续监测肢体血液循环,再到循序渐进开展功能训练,每个环节都是康复的关键。护理中需把握平衡:过度保护易致关节僵硬,放任不管则可能影响愈合。坚持科学护理,细致观察体征变化,才能为骨骼修复创造最佳条件。当耐心与专业结合,定能迎来骨骼的稳固新生。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dujia/2025-05-19/72990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