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真的是最优解吗?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 2022-04-03 10:00:0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最近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的讨论声音很多,这里我想写一下:

居家隔离真的是最优解吗?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怎么把轻症/无症状与普通型、重症区分开?

这里肯定就有人说了:《诊疗指南》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吗?

曾经还有人评论说,不会科普2年了还有人分不清吧?

这种就是天大的误区,他以为一堆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我们按照指南上一点点的对应,A是轻症、B是重症,划分好,然后各找各家,就像流水线一样。

实际上当然不是了,任何感染性疾病都要经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只是不同疾病这四期的时间长短不同。

● 潜伏期里所有人都没有症状,也就是所有人此时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 前驱期里所有人都是很轻微的症状,也就是所有人此时都是轻症。

● 发病期里部分人会进展到普通型或者重型,甚至危重型,在这里才能真正区分开,对于新冠来说可能还需要肺部CT帮忙快速区分。

所以并不是说就像分流水线一样能马上分清楚的,而是要有一个过程。所有重症都有从轻症到重症的发展过程,不过病程进展快慢的区别。

不是说,这个人是轻症,他就一直是轻症了;这个人是重症,他就一开始就重症了。

你在哪个期被检测出来,决定了通报时你会被划分为什么类型,随着病情进展,你有可能会改变类型,相信在通报上大家也都见过。

所以,区分的重点是「如何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重症患者」。

1、我们得判断这个人是否感染了新冠

要么居家测抗原,要么去检测点测核酸。前者假阴性率很高,就会导致更多传播,不过从单个人来说,他没有去占用医疗资源;后者依然占用医疗资源。

2、确定了阳性,应该如何区分?

可以通过几个办法区分此时此刻(这里加粗,因为病情是变化的,后面会分析)该患者是否为轻症或无症状

(1)做个CT看看有没有肺部症状――这样依然要占用医疗资源。

(2)他自我感觉是否严重:自我严重就去医院,通过医院筛查(还是得占医疗资源),如果没有肺炎,就会被赶回家里要求居家隔离;不严重就直接居家了。

前面我们说了,一位无症状或者轻症患者,他并不是永远都不会变化的。

3、潜在的重症患者居家会经历哪些过程呢?

霍普金斯大学分享了一个重症新冠患者的经历(以实例来讲,以免有人说我瞎编,分享这个案例我主要是想说重症患者的疾病流程):

2020年3月11日,他首先经历了流感样症状,包括轻微发烧

2020年3月14日,他呼吸困难,虚弱得连自己开车去医院都不行。由他的医生朋友劝他坐Uber去西布里纪念医院

2020年3月15日,他去了,然后就发现了新冠和流感双阳性,入院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恶化,他接受了换气治疗,并于当天被转移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当然你们可以说时间太早了,那么这是一个22年1月公布的,21年10月感染的案例,可以看出也是由轻到重的,这是一位27岁的年轻姑娘(没打疫苗,再次声明我不是想说重症风险,我是想说重症的流程,国外能查到这种没打疫苗的年轻重症案例,大概率是想催打疫苗)。

至于现在的重症,很多人还没出院,案例还没海量公布,所以暂时无法提供。但是「由轻到重」这个流程是不会变的,变的是「由轻到重这个时间段有多久」。

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一开始都是很轻微的(可以说是轻症),20年那位3天就转为重症了,21年那位2周后叫的急救车。

4.潜在的重症患者需要的支撑

这里就需要有呼救意识以及转运速度,第一个例子是朋友劝的,第二个例子是家里人帮忙的。

这种潜在的重症患者,死在家里并非没有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好支撑。

这是22年3月2日,韩国的新闻,第一个是因为床位不够,转运时间过长;第二个是因为独自居家隔离,呼救能力欠缺:

据卫生当局周一称,首尔地区至少有两名患者在周末居家隔离期间死亡。 在京畿道水原市,周日晚上 9 点 17 分,一名 7 个月大的婴儿因发高烧被送往急诊室时死亡。第一响应者在接到电话后 6 分钟内赶到了婴儿,但努力寻找可用的床位。在前往 10 公里外的医院约 40 分钟后,婴儿在抵达时被宣布死亡。 周六,一名 50 多岁的男子被发现死于首尔西部冠岳区的家中,他在检测呈阳性两天后被隔离在那里。他的家人最后一次联系他是在他去世前一天,并在无法联系到他时寻求帮助。当急救人员找到他时,他已经死了。

根据我对国内各种事件的围观经验,这两个事件值得全平台好几天的热搜榜前几名。

第二个问题:如何避免家里人和邻居被感染?

不用说普通人,我也不敢保证我时时刻刻能做好所有防护措施,以我们这样的居住条件,所有人吃住在一块、楼房为主,居家隔离导致全家和邻居一锅端的概率非常大。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几乎无解,当然评论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而假如家里人、邻居有潜在的重症患者,最后真的不幸出现了不好的结局,我想没几个人心里会好受吧?

所以这里还是需要有个预案的。

第三个问题:居家隔离可行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如果资源实在弄不过来了,非要转运还会造成其他伤害,居家隔离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但是你要说,居家隔离就是一个万全之策,值得全国推广,那我个人是很难同意的。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4-03/57882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