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显畅谈丨守“沪”之“难”

  • 2022-03-28 18:00:0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从个人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上海的难和疫苗的现状,也希望大家对上海所面对的困难能有个更客观的认识(几千字,挺无聊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防控难】

一直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面对全球无数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输入和输出,而长期的高效防控措施一直顶住压力在争取用最不影响生活的方式进行防控。

疫情前的上海,人流如织

自防疫压力增高后,上海还分流了很多国际航班,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严重后上海则成为了一个主要接待关口同时也组建起一面高压屏障,保护的不只是上海,也保护了其他地区。

然而,在不得不面对更大防控压力情况下,突然因一些原因出现了疫情爆发,让防疫工作面临极高挑战,尤其是在防疫方式转化方面只能让原本就扛着高压的防疫人员再进一步被逼着缩减休息时间,可谓是难上加难。

而这个时候,到底怎么防?怎么做?考验的已经不只是管理人员和一线防疫人员,更考验的是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全员配合防疫工作才能打赢这场防疫之战。

【舆论难】

在之前的媒体和自媒体的信息中,上海因为防疫工作做的确实可圈可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表扬,但同样迎来的还有被捧杀的隐患。

而事实也是如此――当上海出现疫情暴发后,不仅鲜有媒体或自媒体深度分析暴发原因和对不同时期不同维度进行客观分析,反而大面积的抨击接踵而至,甚至一些人还落井下石。在这一当口,当地管理人员从宏观层面结合现状和舆情问题对防疫策略进行了动态调整,并及时公开信息,而这些行动和信息反而成了被进一步抨击的话题,而如何在动态管理的同时动态做好正向解读是目前遇到的一大困难。

上海新冠疫情新闻发布会,图源:北京日报

同时,更可怕的不仅来源于境内,一些非大陆地区和海外的IP账号发布的引导性内容更应该关注,这些人不仅存在于讨论防疫策略的话题中,还会带动地域攻击的话题,让很多本身对上海缺乏好感的人生产和转发更多负面言论和评价,引发地域矛盾。

在这时,其实稳抓口径统一、做好媒体和自媒体宣传引导、发现民生相关舆情后不仅要处置还要及时、广泛发布结果,同时加强对引战言论的管控,才能让更多人安心和放心。

【决策难】

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和先进的城市,从既往的防疫工作,如脊灰疫苗和麻腮风疫苗的免疫程序中,就能看出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上海的麻腮风疫苗接种3剂,原先2剂麻腮风+1剂麻风,而脊灰现在是4剂灭活)。

上海的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

在防疫工作中选择精准防控,实际上并非像一些人所说只是为了面子或突出所谓大城市的优越性,而是建立在科学和专业性足够的基础上帮助全国在摸索新的防疫模式,而这种模式实际上从之前一段时间的结果来说是成功的。

上海这次出现大量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似乎是对精准防控的当头一棒,让很多人意识到单纯的精准防控可能仍有没有考虑得当的地方,但面对新一轮的疫情挑战,结合防控难度和既往媒体信息,以及整体管控方向,似乎在“狠下心”和“坚决服从”两端中有些摇摆,而走任何一端或许都会迎来更大的压力和抨击,但无论如何上海和中国任何地方所做的防疫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让更多人好好活着。

但我们不要忘了,上海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不仅在上海,曾经我国已经有城市出现过,也不代表不会再次出现此类情况,而上海这一轮的防疫经验,甚至所谓的“摸索”结果,都可能是未来能够供给全国甚至世界作为参考。

或许对上海本地居民会很挣扎,而我们作为外人与其抨击,不如期待。

【医护难】

在防疫工作中,参与防疫的医护人员从上到下都已经进行了超过两年的高度紧张工作,尤其是很多永远得不到关注的疾控人员和社区医务工作者。

在这两年里已经听说很多人从相关岗位离开,可要知道专业人员的流失是一个可能造成严重长期影响的问题,就像有网友调侃的“我可不想让未来隔壁家的二傻子替我看病”一样,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应对专业价值得不到体现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医务人员中,同样存在于很多职业当中。

医护人员满脸的勒痕

除了回报不足以体现专业价值外,长期的压力引发的疲劳对身心都会造成创伤,我们无法拿当年一过性的SARS和2009年被发现没那么大威胁的甲流与现在的新冠肺炎进行比较,前两者是大型会战,而新冠肺炎战役已经被打成了长期的消耗战。

而在这种情况下,说句难听的,专业人员并不像战争剧中那样拿把枪就能上战场(此处绝无贬低军人的意思),而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培养,累计经验后才能保护自己,否则就会出现曾经让学生上阵导致增加额外工作的情况出现。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虽然不至于“打光了”,但也不能够越打越少或者越打越差。

两年多了,防疫工作多累,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疫苗难】

单独把疫苗拿出来说,是因为发现了自多个地区出现病例以来,反疫苗情绪有所上升。

说来也能理解,一般人对于治疗性药物和预防性疫苗的期待有所不同,对于为了降低病痛的前者而言,即便效果不好或不起效也有一定程度的接受度,而对于只能从宏观减毒看待的后者,或许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进而让原本不关注疫苗的群体产生质疑。

恰好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尤其是既往挂着专业人员名头的反疫苗群体开始聚集性的传播疫苗无效论或疫苗有害论,通过地区疫情或者网络上的不良事件(而非确定的异常反应)进行放大,破坏疫苗接种信心、滋养疫苗犹豫情绪。

疯狂的反疫苗群体

而这些信息肆意传播其实也考验了专业人员和受众对于生命价值的态度,不打疫苗和不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也是践踏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然而,有些人就是挂着科学的幌子在传播虚假信息,撺掇受众反对疫苗接种、曲解疫苗属性、破坏防疫工作,甚至仔细看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恰恰是被多次辟谣的舶来谣言。

现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外已获批应用的各种疫苗对Omicron变异株的预防效果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对于无症状感染和轻症的保护效果大幅下降,但正因如此才体现了第三针接种的重要性,而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也证实了各种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尤其是对于高风险的老年群体加强针接种极其重要并且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有人调侃上海道“如果再不送医院就好了”,虽然这种调侃并不合适,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对疫苗有效性的解读,要知道大量的无症状感染(我们姑且不考虑一些人认为的数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问题)其实已经证实了疫苗的有效性,尽管做不到“参与率”或“治疗率”达到100%,但对于个体的保护已有所体现。

在这个时候,如何加强防疫宣传、如何在这种关键时期倡导疫苗重要性、如何借此机会让更多人更客观认识到疫苗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综上,愿供参考。

愿天下无疫。

=丸=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3-28/57783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