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技巧

  • 2022-03-07 20:00:11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技巧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常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学病名中没有高血压病这一名词,根据其头痛、眩晕,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临床症状,该病应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病证的范畴。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经过分析与总结,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往往交织重叠,辨证分型复杂,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将辨治经验总结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脾气不升

主要症见:头沉头昏蒙不清,耳鸣时轻时重,体息后病情暂时减轻,烦劳则加重,四肢倦怠,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宜用益气聪明汤加味。

临证加减:若自汗恶风者,加白术、防风、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气阴两虚明显者,加山药、麦冬、五味子以益气滋阴;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灵芝以镇静安神;耳鸣明显者,加僵蚕、蝉蜕、磁石以升清降浊,聪耳明目;腹胀便溏者,加炒山药、炒白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化湿。

用药分析:本方主要用于脾虚失运,清阳不升的高血压病中期。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葛根、升麻、蔓荆子、茺蔚子可升举阳气,阳气升则九窍通利、耳聪目明;黄柏可防止温补药过量上火;少量川芎可行气活血,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可起到益气升清、通窍明目之功效。

气血亏虚 痰瘀阻络

主要症见:头晕目眩,时有耳鸣,劳则易发,胸闷脘痞,面色晦滞,神疲懒言,多寐或失眠多梦;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滑。治疗宜用圣愈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临证加减:若痰湿郁久化热者,加黄芩、浙贝母、胆南星以清热化痰;胸闷呕恶明显者,加厚朴、枳实、竹茹以理气降逆;脘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以化湿和胃;舌黯有瘀点者,加丹参、川芎、红花以活血化瘀。

用药分析: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代谢失常,则化生痰浊,痰瘀往往相兼为病,甚至痰瘀交结,阻滞经络,又致气血运行不畅。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期,方中黄芪、党参、甘草可益气健脾调中;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4味为四物汤,能补血行血;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神农本草经》谓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天麻可平肝熄风,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以断生痰之源;橘红可理气化痰,丹参可活血化瘀。全方有补益气血、化痰袪瘀之功效。

脾肾阳虚 痰湿内蕴

主要症见:头脑疼痛,眩晕耳鸣,头目昏蒙或头重如裹,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或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等。治疗宜用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临证加减:若阳虚明显者,加鹿角、肉桂、川椒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者,加藿香、佩兰、白豆蔻以化湿和胃;气滞血瘀者,加丹参、檀香以理气和血;便溏或泄泻者,加车前子、焦山楂、煨诃子以健脾利湿,收敛止泻;腰膝酸痛者,加续断、杜仲、补骨脂以补肾壮骨;下肢水肿者,加茯苓皮、冬瓜皮、车前子以利水渗湿。

用药分析: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少,则脑海空虚。脾阳虚弱,痰浊内生,上蒙清窍,则清阳不展。脾虚寒,致使肾阳亦虚。《景岳全书·眩晕》中有“丹溪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晚期,方中人参、淡附片可大补元气,温补肾阳。《神农本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瘕、积聚、血瘕……”白芍与淡附片合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炒白术、茯苓、炒山药可健脾益肾,利水渗湿;炒薏苡仁、砂仁、炒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和胃止呕;桔梗可宣肺祛痰,载药上行;生姜可温散水气,炙甘草可调和药性。全方可起到益气温阳、健脾化湿之功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技巧

□李 广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常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学病名中没有高血压病这一名词,根据其头痛、眩晕,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临床症状,该病应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病证的范畴。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经过分析与总结,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往往交织重叠,辨证分型复杂,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将辨治经验总结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脾气不升

主要症见:头沉头昏蒙不清,耳鸣时轻时重,体息后病情暂时减轻,烦劳则加重,四肢倦怠,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宜用益气聪明汤加味。

临证加减:若自汗恶风者,加白术、防风、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气阴两虚明显者,加山药、麦冬、五味子以益气滋阴;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灵芝以镇静安神;耳鸣明显者,加僵蚕、蝉蜕、磁石以升清降浊,聪耳明目;腹胀便溏者,加炒山药、炒白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化湿。

用药分析:本方主要用于脾虚失运,清阳不升的高血压病中期。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葛根、升麻、蔓荆子、茺蔚子可升举阳气,阳气升则九窍通利、耳聪目明;黄柏可防止温补药过量上火;少量川芎可行气活血,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可起到益气升清、通窍明目之功效。

气血亏虚 痰瘀阻络

主要症见:头晕目眩,时有耳鸣,劳则易发,胸闷脘痞,面色晦滞,神疲懒言,多寐或失眠多梦;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滑。治疗宜用圣愈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临证加减:若痰湿郁久化热者,加黄芩、浙贝母、胆南星以清热化痰;胸闷呕恶明显者,加厚朴、枳实、竹茹以理气降逆;脘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以化湿和胃;舌黯有瘀点者,加丹参、川芎、红花以活血化瘀。

用药分析: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代谢失常,则化生痰浊,痰瘀往往相兼为病,甚至痰瘀交结,阻滞经络,又致气血运行不畅。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期,方中黄芪、党参、甘草可益气健脾调中;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4味为四物汤,能补血行血;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神农本草经》谓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天麻可平肝熄风,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以断生痰之源;橘红可理气化痰,丹参可活血化瘀。全方有补益气血、化痰袪瘀之功效。

脾肾阳虚 痰湿内蕴

主要症见:头脑疼痛,眩晕耳鸣,头目昏蒙或头重如裹,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或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等。治疗宜用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临证加减:若阳虚明显者,加鹿角、肉桂、川椒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者,加藿香、佩兰、白豆蔻以化湿和胃;气滞血瘀者,加丹参、檀香以理气和血;便溏或泄泻者,加车前子、焦山楂、煨诃子以健脾利湿,收敛止泻;腰膝酸痛者,加续断、杜仲、补骨脂以补肾壮骨;下肢水肿者,加茯苓皮、冬瓜皮、车前子以利水渗湿。

用药分析: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少,则脑海空虚。脾阳虚弱,痰浊内生,上蒙清窍,则清阳不展。脾虚寒,致使肾阳亦虚。《景岳全书·眩晕》中有“丹溪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晚期,方中人参、淡附片可大补元气,温补肾阳。《神农本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瘕、积聚、血瘕……”白芍与淡附片合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炒白术、茯苓、炒山药可健脾益肾,利水渗湿;炒薏苡仁、砂仁、炒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和胃止呕;桔梗可宣肺祛痰,载药上行;生姜可温散水气,炙甘草可调和药性。全方可起到益气温阳、健脾化湿之功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3-07/57409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