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驿站|研究新成果为突发传染病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 2022-02-24 18:00:08 腾讯健康
- 健康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通讯员 张雨迪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与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健康研究院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等团队合作,在抗体组库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在转录水平发现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抗体反应特征,揭示B细胞介导的新冠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应答机制。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病毒学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
据介绍,当病毒入侵人体后,B细胞激活并产生具多样性抗体免疫反应。研究人员对多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病后多个时间点的抗体组库(BCR, B细胞受体)进行测序,获得近1亿条BCR序列,超过四百多万个独特的抗体克隆序列。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新冠感染者不同时期的抗体组库序列,并与健康人参照组对比,发现感染一周内IgA(免疫球蛋白A)的表达量瞬时增加,感染第二周时大量B细胞发生克隆增殖,出现了大量表达低突变率IgG (免疫球蛋白)的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为IgG并持续表达三个月以上。抗体组库中这种低突变率IgG的比例与血清中刺突蛋白特异性IgG的滴度有高度相关性,表明机体可迅速激活天然B细胞以应对新冠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还在多个不同人体的抗体组库中鉴定出13个对新冠病毒S蛋白特异性的共享抗体克隆簇,这些共享抗体克隆簇与国内外从不同个体发现多个新冠中和抗体来自相同的抗体谱系,表明不同的新冠感染个体可启用相同的抗体基因家族(如IGHV3-53, IGHV3-30,IGHV1-24等)而产生类似的“共享”特异性抗体。
据了解,该研究阐释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抗体组库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了血清抗体变化与抗体组库变化的相关性,此方法可应用于疫苗评估、生物计算快速获得治疗性抗体等研究领域,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此次发表的文章也被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选为当期的spotlight重点推荐。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凌研究员、牛学锋博士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张雨迪、颜奇鸿、罗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以及恒大-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新冠专项的支持。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2-24/57224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疫情防控督导下基层 2022-02-24 20:00:15
- 卢氏县卫健系统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 规范医疗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2022-02-24 20:00:15
-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对大病患者的资助项目及标准 2022-02-24 20:00:15
- 三门峡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2022-02-24 20:00:15
- 宝丰县医疗健康集团人民医院 精心救治全身大面积“蜕皮”患者生命 2022-02-24 20:00:15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