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必修的功课

  • 2022-02-23 20:00:12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读书是一辈子必修的功课

这周,我参加全国总会计师高端班集中培训,正好可以从琐碎和烦躁中抽离出来。于是,每天晚上,我完成万步走之后,就平心静气地坐在宿舍里,欣赏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佳作——《读书·治学·写作》,领悟从容、平淡的文字背后深邃而质朴的思想。第二天早上再打开该书,翻出昨晚划出的金句,朗朗读上一阵,一时间恍惚回到少年学子时期。

对知识分子而言,读书、治学、写作是一辈子必修的功课,有起点没有终点,坚持下去,会随着岁月的积淀,慢慢结出一颗颗晶莹剔透、芳香四溢的果子。对于季羡林撰写的这本书,我听闻已久,在我的电子书架上也放置了很久,却迟迟不愿意翻卷开阅读。因为,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这类书只有心思极静、极沉的时候才能读下去,需要慢慢品味、琢磨,需要任思绪徜徉才能略微体会到书籍里面流淌的思想之真、意境之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式的阅读是暴殄天物、亵渎大师。同时,这类书给读者带来的,不是短期就能受益的技能或马上就能提升的认知。而我,天天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包围,总是想能够通过阅读急切地找到答案或技巧,对这种沁润式、滋养式带来的审美和底蕴慢慢改变的书籍就一拖再拖。

仔细分析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却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章或诗歌,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我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

我甚至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从而调动起读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和享受。这样,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实感,必能感人至深,这是我坚定的信念。

对于散文和议论文,我有这样的感悟。

散文和议论文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文体,也是不容易写出彩的文体。在季羡林看来,要写好这两类文体,首先是两个字——“真”和“情”,事是真的,情是实的,大家才会产生共鸣。其次,结构、节奏、修辞也很重要。在结构中,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开头要么振聋发聩,要么平淡无奇,要么意境陡峭,结尾则一定要意味深远,让人回味无穷。节奏方面,季羡林认为,优美的文章一定要有旋律感(不止能调动人的视觉,还要能调动人的听觉、触觉、味觉。不仅要给出空间感,还要给出乐感,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几句是我的引申),只有主旋律还不够,最好还有不同的次旋律。这样,文章跌宕起伏,很有韵味。在修辞方面,文字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应用,一是需要长期积累,二是需要反复雕琢,只有做到“吟安一个字,捻段数根须”,才能达到读起来行云流水、意至情憨的效果。

关于如何写文章,一些书籍里有另外一种提法,我觉得挺有道理。该书的作者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需要从内核、故事、笔法3个方面来构思与努力。内核是文章要表达的价值观、理念、中心思想。故事是内核的载体,表面看来,作者只是讲述了一个内容完整的故事,仔细体味,就能品出故事背后的内核。如何讲好故事,给读者带来视觉、思想上的冲击,就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是按时间轴平铺直叙式,还是不同时间、空间交叉呈现呢?笔法主要是语法修辞,体现了作者的文字能力。

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但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仅知晓道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经常观察、经常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素材、深化思想、构思结构、琢磨词句,才能逐步提高能力。有了出色的写作能力,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把观点、把专业、把工作、把方案写明白、说清楚、讲精彩,让大家同频共振、形成共识,才能凝聚最多、最大的发展力量。而写作能力,对当下的职场人士来说,是非常稀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优秀职工、精英团队需要掌握的技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韩斌斌

这周,我参加全国总会计师高端班集中培训,正好可以从琐碎和烦躁中抽离出来。于是,每天晚上,我完成万步走之后,就平心静气地坐在宿舍里,欣赏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佳作——《读书·治学·写作》,领悟从容、平淡的文字背后深邃而质朴的思想。第二天早上再打开该书,翻出昨晚划出的金句,朗朗读上一阵,一时间恍惚回到少年学子时期。

对知识分子而言,读书、治学、写作是一辈子必修的功课,有起点没有终点,坚持下去,会随着岁月的积淀,慢慢结出一颗颗晶莹剔透、芳香四溢的果子。对于季羡林撰写的这本书,我听闻已久,在我的电子书架上也放置了很久,却迟迟不愿意翻卷开阅读。因为,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这类书只有心思极静、极沉的时候才能读下去,需要慢慢品味、琢磨,需要任思绪徜徉才能略微体会到书籍里面流淌的思想之真、意境之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式的阅读是暴殄天物、亵渎大师。同时,这类书给读者带来的,不是短期就能受益的技能或马上就能提升的认知。而我,天天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包围,总是想能够通过阅读急切地找到答案或技巧,对这种沁润式、滋养式带来的审美和底蕴慢慢改变的书籍就一拖再拖。

仔细分析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却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章或诗歌,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我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

我甚至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从而调动起读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和享受。这样,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实感,必能感人至深,这是我坚定的信念。

对于散文和议论文,我有这样的感悟。

散文和议论文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文体,也是不容易写出彩的文体。在季羡林看来,要写好这两类文体,首先是两个字——“真”和“情”,事是真的,情是实的,大家才会产生共鸣。其次,结构、节奏、修辞也很重要。在结构中,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开头要么振聋发聩,要么平淡无奇,要么意境陡峭,结尾则一定要意味深远,让人回味无穷。节奏方面,季羡林认为,优美的文章一定要有旋律感(不止能调动人的视觉,还要能调动人的听觉、触觉、味觉。不仅要给出空间感,还要给出乐感,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几句是我的引申),只有主旋律还不够,最好还有不同的次旋律。这样,文章跌宕起伏,很有韵味。在修辞方面,文字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应用,一是需要长期积累,二是需要反复雕琢,只有做到“吟安一个字,捻段数根须”,才能达到读起来行云流水、意至情憨的效果。

关于如何写文章,一些书籍里有另外一种提法,我觉得挺有道理。该书的作者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需要从内核、故事、笔法3个方面来构思与努力。内核是文章要表达的价值观、理念、中心思想。故事是内核的载体,表面看来,作者只是讲述了一个内容完整的故事,仔细体味,就能品出故事背后的内核。如何讲好故事,给读者带来视觉、思想上的冲击,就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是按时间轴平铺直叙式,还是不同时间、空间交叉呈现呢?笔法主要是语法修辞,体现了作者的文字能力。

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但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仅知晓道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经常观察、经常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素材、深化思想、构思结构、琢磨词句,才能逐步提高能力。有了出色的写作能力,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把观点、把专业、把工作、把方案写明白、说清楚、讲精彩,让大家同频共振、形成共识,才能凝聚最多、最大的发展力量。而写作能力,对当下的职场人士来说,是非常稀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优秀职工、精英团队需要掌握的技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2-23/57210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