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诊疗方法与用药特点

原标题:疼痛的诊疗方法与用药特点

疼痛是一种自觉症状,为许多病证所共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专篇——《举痛论》。《举痛论》对疼痛的病因及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本文就疼痛的辨证及理论探讨相应的常用镇痛药物,结合临床体会进行辨析、总结,以供同道参考与探讨。

辨证

1.风痛:风有外、内之别。外风系风邪循经侵犯肌肉、关节、筋脉而产生疼痛。内风系肝风内动或风痰流窜而致头目及肢体疼痛。特点是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多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病、中风等疾病。

2.寒痛:寒邪凝滞经脉,或阳虚内寒,气因寒收而产生疼痛。特点是痛有定处,拘急剧痛。多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或内脏阳虚疾病。

3.湿痛:由雨水、露水湿之邪阻遏气机引起。湿性黏腻滞着,所以表现为沉重困痛,每遇阴雨天气加重。湿性肢痛多见于关节炎及浮肿等证;湿性头痛多见于鼻炎及感冒等。

4.热痛:热毒耗灼营血,营血停滞不通而产生疼痛。热为阳邪,多呈灼热或红肿。症状见于外科疮疡、热痹及某些内脏疾病。

5.瘀痛:多由气滞日久,血脉失和,或创伤所引起。特点是针刺样疼痛,痛处固定。有的虽不呈针刺样痛,但多伴有唇舌紫黯,脉搏涩滞,可触到包块等,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见到。

上述各种疼痛,在临床上并非都是单独出现的。例如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兼侵犯人体,气郁胀痛与血瘀刺痛也常常相互夹杂出现,慢性病的疼痛多是在阴阳气血虚损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在辨证时,需要分清主次,才能为治疗、用药提供准确依据。

选药

1.祛风止痛:治疗外风常用的药物有羌活、独活、桂枝、防风、威灵仙、秦艽、白芷等。羌活、独活是治疗风湿相搏、肢体疼痛的要药,前者适用于上半身的痛证,后者适用于下半身的痛证。桂枝为风药中和剂,有宣通经络、上达肩臂的作用。防风乃风药中的润剂,为治风通用药。威灵仙善走,可治顽痹窜痛及内脏痛,唯性极快利,体弱者当与补益药相伍。秦艽为散药中之补剂,诸痛通用,善于通络止痛,可取得良效。

对于肝风内动或风痰流窜所致的疼痛,可用平肝熄风和化痰解痉药。常用的有天麻、钩藤、石决明、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等。天麻、钩藤均有熄风止痛作用,但天麻又能化痰,故多用于风动痰扰的头痛。石决明对于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最为适宜。运用僵蚕可治疗风痰或风热上扰之头痛、肢痛。全蝎则能引各种风药直达病所。蜈蚣多用于风寒湿痹的肌肉疼痛。地龙性善走窜,善于通络治痹,又能解除高血压病所致的头部胀痛。

2.温经止痛:驱外寒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麻黄、细辛等,祛里寒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荜菱、良姜、小茴香等;川乌、草乌多用于风寒湿痹作痛或寒疝痛。麻黄既可用于暴寒犯表的身痛,又有入骨搜寒止痛之功效。细辛适用于寒客足少阴经之头痛、齿痛、腰背冰冷疼痛等证。附子为温里散寒、止痛的主药。肉桂对少腹冷痛、寒痹腰痛、虚寒闭经有功效。干姜善于温中,适用于中寒胃痛。吴茱萸善于除胃寒肝滞的胃脘痛等。

3.祛湿止痛:常用药如苍术、五加皮、木瓜、薏苡仁、木通等。苍术辛烈温燥,治湿痹痿证见长。五加皮辛苦温,是治疗风湿痹痛的名品。木瓜酸温,利湿舒筋是其特长,为治疗腓肠肌痉挛(转筋)及寒湿所致的肌肉酸痛的要药,还可用于肝区隐痛。薏苡仁甘淡寒,也具有利湿、舒筋作用,但偏于治疗湿热所致的筋脉拘挛。木通苦寒性滑利,不仅可以治疗湿热下注的关节肿痛,还可以用于淋痛等。

4.解热止痛: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山豆根、败酱草、草河车等。金银花可外治一切痈疮,内解热毒,为解热止痛要药,其藤为忍冬藤,对风湿郁而化热侵犯关节引起的红肿、热痛疗效甚好。连翘、蒲公英、地丁善治各种疮毒、痈疖。山豆根为治疗咽喉肿痛要药。败酱草用于肺痈、肠痈引起的胸腹疼痛。

5.活血止痛:常用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丹参、益母草、三七、乳香、没药、五灵脂等。当归常用于调经止痛及跌打损伤的瘀血肿痛。川芎用于风郁及气滞血闭之痛,比如头痛、心胸痛等。丹参、赤芍可化瘀止痛。乳香的活血、舒筋力强,没药的破瘀、消积力胜,多用于痈疽肿痛、跌打瘀痛、积块痛、闭经腹痛等,两味药合用对心前区压榨样或刀割样痛尤为适宜。延胡索可活血、行气,可治各种疼痛。益母草为经产良药,无论胎前产后,凡瘀血所致的疼痛皆可选用。五灵脂善于通利血脉,可治心腹胁肋诸痛及关节肿痛。三七可活血止痛,对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文由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毛德西指导)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23/55746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