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干预需关口前移

原标题:青少年心理干预需关口前移

“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欣欣)吧!就俺娘俩相依为命了……”当我走进诊室,一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抓住我的胳膊,哭诉着。这已经是我今天接诊的第四位轻生的孩子了。

“在两年的治疗过程中,16岁的欣欣(化名)从重度抑郁到敞开心扉、重返校园,考上理想大学。作为医生,我由衷地替她高兴!”这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儿童青少年病区主治医师阎琳演讲稿中的两个片段。

凭借生动的演绎和舞台感染力,她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重精神疾病管理办公室主办的“河南省2021 世界精神卫生日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正如故事的主人公欣欣一样,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24.6%,拯救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在阎琳看来,精神疾病“防大于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将预防关口前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警惕孩子自伤背后的“信号”

“活着太痛苦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星期天中午,阎琳在家哄孩子午睡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15岁的小婉(化名)正站在顶楼天台想要轻生。

“遇到啥困难了,能给我讲讲吗?”接到这个电话,阎琳在震惊的同时,极力让自己保持镇定。趁小婉哭诉的间隙,她拿起另一部手机立即与小婉的妈妈联系,并顺势将手里正在通话的手机,递给自己3岁的女儿。

“姐姐,你会唱歌吗?你平时都喜欢干什么呀?”萌萌的童声,一下子引起了小婉的注意。就这样,小婉竟然和小妹妹聊了10分钟。在这千钧一发的10分钟内,小婉的婶婶及时赶到,成功将小婉抱在怀里。

小婉是阎琳治疗过的一名抑郁症患者,曾经4次割腕、两次服用安眠药,一家人对此痛苦不已。也许是这通“救命电话”给了小婉活下去的信心。她再次来住院,决心好好配合治疗。

经过了解,孩子与母亲的误会较深,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而且总是将自己单独留在家里;家里也没人做饭、没有网线,不能做和学习无关的一切事情,简直“像坐牢一样”。针对小婉的情况,阎琳为她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组织科室人员一起画画、做手工等,多让小婉和别人交流协作;对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价值观的多元化、舆论导向的偏差、社会环境复杂、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失衡等。为了宣泄负面情绪,这些孩子经常出现自伤、自残现象。”阎琳说,“孩子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实是一种求助‘信号’,是为了求关注、求理解。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与需求。”

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

大学本应是人生中一段美好时光,可18岁的姑娘然然(化名)却过得很煎熬。对当地气候的不适应、与室友关系的不和谐、对自己未来的担忧等,时常让她感到焦虑、郁闷。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主治医师阎琳的电话。阎琳给她开了一些药,每天保持电话随访,半个月来,然然的病情逐渐有所好转。

其实,早在然然上初三时,就因为躯体不适而反复就医,但是没有查出病因。医生建议她到精神科就诊,诊断结果真是心理问题在作怪。治疗一年多后,然然的躯体不适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却出现了情绪问题。

经人介绍,然然来到郑州市八院找阎琳就诊。阎琳经过查体、询问等,确诊其为双相情感障碍。经过系统治疗俩月后,然然的病情稳定,随访情况良好。规律服药一年后,然然即将到外地上大学,家长与阎琳商量,建议让然然停药一段时间。没想到,刚停药两个月,然然又开始出现焦虑、郁闷等负面情绪。

阎琳经过综合分析,认为然然这次发病的症状属于适应障碍,此病通常发生在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比如常见的升学、转学、迁居、失业、离婚、患重病等。此病发病时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的心理素质、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因素有关。对于然然来说,要强、敏感的性格,只专注于学习而缺乏独立生活技能,成为导致其出现适应障碍的触发因素。

“儿童、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尤其在人生重大时间节点和季节交替时,一定不能随便停药。”阎琳说,“另外,我给所有的父母提个醒,在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的同时,切勿事事包办,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10/55473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