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都叫结肠息肉,但只有这2类是癌的近亲,一旦发现一定要切除

  • 2021-11-26 15:59:54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进行胃肠镜检查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家一交流,发现好多人都有结肠息肉,那么,这都是一种疾病么,其实不然,虽然都叫结肠息肉,但又不尽相同,那又有人疑惑了,我们怎样区别“结肠息肉”呢,这就要看息肉的病理结果了。

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发生在结肠粘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形态上可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数目上也有单发和多发两种。

结肠息肉发生部位

做完肠镜,我们首先会看到肠镜报告的描述,其中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是大肠的所有组成部分,盲肠是大肠的起点,直肠为终点,这些部位都可能发生息肉。

结肠息肉病理分型

通过镜下表现我们并不能确切知道病理类型,待病理结果回示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结肠息肉属于哪种类型了。结肠息肉病理分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多数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常为多发,息肉的数目虽多,但无明显症状,也无癌病倾向,一般不用特殊治疗。

炎性息肉

是指粘膜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带蒂的肿物,常为多发,一般直径在1cm以下,粘膜组织炎症减轻后息肉可能会减轻,此类息肉一般也不会癌变。

错构瘤性息肉

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非肿瘤性的瘤样病变,此种息肉比较少见,如幼年性息肉(单发)及黑斑息肉(单发)或幼年性息肉病(多发)及黑斑息肉综合征(多发),患者多有便血、腹痛等症状,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能癌变,因此,此类息肉建议手术切除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皮增生形成的,具有腺瘤生物学特征的肿物,病理上又可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更高。而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化良好)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分化),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即为早癌。对于直径大于1cm的息肉,还要进行高级内镜检查,鉴别有没有黏膜下的深浸润;当然部分小于1cm的病变或许也为早癌,所以内镜医师在白光内镜下所见高危可疑的病灶都要进行高级内镜的检查。腺瘤性息肉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多没有症状,也可能有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此种类型息肉癌变风险大,所以发现此类息肉应尽早手术切除,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病情确定,切除后也应定期复查

其他类型

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也可以长成肠道息肉的样子,比如淋巴瘤、肠道类癌等。

大部分的结肠息肉是没有症状的,我们在此呼吁,年龄超过40岁的朋友进行胃肠镜检查,尽早发现病变,给予相应处理,以防息肉癌变。(文/寇滦 编辑/胥潇)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26/55816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